家住合肥市沁心湖社区的小冉从小到大,一直听到妈妈在她耳边念叨:“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人生遗憾……”面对妈妈的“高期望”,小冉每逢考试就格外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让妈妈失望。每次大考前,她甚至担心得睡不着觉,“一闭眼,脑海里就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对此专家表示,过高期望会给孩子造成沉重压力和负担,父母的期望应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妈妈期望高,女儿压力山大
5个月后,小冉就将面临高考,“最近妈妈总是说,再等5个月,她就心愿达成了。”小冉说,这句话让她压力山大,“假如考砸了,我该如何向妈妈交代,她对我抱了这么大的期望。”
“3年前中考的时候,我就有些发挥失常,当时成绩一公布,妈妈非常失望,为此还闷闷不乐了好几个月。”小冉说,上了高中后,自己拼命努力学习,成绩迅速提升,“原本失落的妈妈又重燃希望,让我好好学,肯定能考上名牌大学。”
如今,小冉最担心的便是3年前的一幕会重演,“随着高考一天天临近,我越来越担心,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我又不敢和妈妈说我的担心……”对于小冉的困扰,小冉的妈妈隐约有所察觉,“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在鼓励孩子,但没想到,这种‘激励’方法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压力。”
过高期望会给孩子造成沉重压力和负担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金妹表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为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可以说,所有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绩能够出众,将来能够上重点大学,毕业后能有所成就;期望孩子有经营头脑,将来可以挣大钱……总而言之,所有的父母都会希望孩子有能力,有本事,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好好地生活,一定要比父辈们生活得更好。多数情况下,父母的殷殷期望会化作孩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而有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父母的期望应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所以家长在对孩子有所期望时,不妨从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其实这个时候,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给予孩子充分的发言权,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愿望,父母也可以从旁边帮孩子分析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周金妹认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父母要以孩子的自身特性为参照,不要以其他孩子的特长为出发点来期望自己的孩子,更不要以周围人的喜好和期望做参照。
同时,如果父母一味喋喋不休地表达自己的期望,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愿望,被动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孩子可能会陷入两种极端,一是孩子人云亦云地盲目听从却没有实质性的斗志;二是对什么都很无所谓,父母期望孩子这样,可孩子偏要那样,与父母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强烈逆反心理。
因此,父母应该留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包括日常的生活料理,减少对孩子的包办,多让孩子自己判断、选择,并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为孩子终究要学会过自己的生活,承担各种各样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周金妹建议,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