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农业农村改革、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林长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安徽人民披荆斩棘、破浪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更是在多个领域承担试点任务,为全国当好开路先锋。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改革开放的40年,无疑是安徽发展速度最快的40年,是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40年,是江淮大地发生巨变的40年。
“大包干”风起处,“刮来”农民好日子
40年前的寒冷冬夜,18位衣衫褴褛的农民,在小岗村一间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立下“生死契约”,摁下鲜红手印。一场改变中国亿万农民命运的改革实践,就此拉开大幕。
说起40年前的分田到户,“大包干”带头人、今年75岁的严金昌依然记忆犹新。“那时的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也就是‘两权分离’。”他说,分田到户第一年,我们一家8口人就跨过了温饱线。
然而在2015年,严金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家中35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当年贴上身家性命分到的田地,为什么又要流转出去呢?严金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小岗村的土地状况,一年下来一亩地也就800元利润,他家35亩地一年有2.8万元。现在流转价格也是800元/亩,等于不用耕种还能保留之前的利润。“土地转出去了,家里的劳动力都解放了。”
那么,谁在种地?又如何从土地上刨金?程夕兵是小岗村的种粮大户,“一开始只是帮外出务工的邻居代种,后来发现进行机械化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地越种越多,越干越有劲。”程夕兵告诉记者,他今年种植小麦130多亩,收成约7万公斤,销售收入15万;水稻种植230亩,收获11万公斤,预计利润达到18万元。
“当年搞‘大包干’,‘分’得比较彻底,虽然经过近10年的投入积累,集体经营性资产仍然很少。”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如何让不多的资产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我们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在清产核资和界定成员身份基础上,小岗村组建了集体股份合作社,入股此前村里开办的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以这家公司为载体经营集体资产,经营利润按占股比例分配给集体股份合作社,合作社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后按章程给村民分红。
“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难发展”。我省率先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目前,全省有4000多个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三变”改革的村数达到1945个。
40年来,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296.5亿斤,增加到2017年的803.9亿斤,增长1.7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13.3元,提高到2017年的12758元,增长111.6倍。
下好创新“先手棋”,擦亮改革新名片
“让世界聆听我们的声音。”一个以科大讯飞为龙头企业的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中国声谷”在合肥逐渐发展壮大。去年,中国声谷实现年产值510亿元;截至目前,集聚了包括科大讯飞、科大国创、华米科技等约400家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企业,形成从基础研发、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
走进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展厅,眼前仿佛正在上演一幕“机器人总动员”:外形各异的机器人各有“绝活”,或精准抓取小零件,或堆砌包装盒,或书写毛笔字……自主创新带来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埃夫特亮点频出,成为芜湖乃至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一张名片。
0.3毫米、0.2毫米、0.15毫米、0.12毫米……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通过改革科研体制、强化激励措施、打造创新平台,使人才、技术、资本充分融合,在超薄触控玻璃高端化升级方面每年向前跨越一大步,实现了从1.1毫米超薄到0.12毫米极薄的跨越,屡次刷新世界纪录。
这是科技爆发的能量与力量,这是创新绽放的实力与魅力。合肥、芜湖、蚌埠崛起一个个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这正是安徽省聚力创新的生动实践。
40年来,安徽充分发挥创新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710家,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今年1~10月份,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6.7%、14.5%,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5.4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保持生态“底色”,绘就发展 “春色”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 从2012年开始,同饮一江水的安徽、浙江两省开展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涉及上游的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和下游的杭州市淳安县。这是国内首次探索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多年来,安徽省高位推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新安江模式”。如今,新安江水质常年达到或优于地表水河流Ⅱ类标准,街口断面水质连续6年达到补偿标准,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秀水在欢唱,青山也欢颜。一走到大蜀山北入口,便能看到醒目的林长制公示牌,上面清楚地标明了项目点的基本概况、林长职责和项目的保护发展目标,并向社会公布了林长名单及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去年,林长制在合肥市先行试点。在推行林长制过程中,合肥突出“建、管、防”并举,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通过林长制的建立,合肥市造林面积大幅增加,全年完成植树造林3.45万亩,城市绿化1534万平方米,新建森林示范长廊65公里,完成森林抚育20万亩。
2017年6月,安徽在全国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试点,今年在全省全面推开。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明确“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初步解决理念淡化、责任虚化、职能碎化、措施泛化、功能弱化“五化”问题。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推行了林长制改革做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推深做实各领域改革,打造了一批新的改革品牌,谱写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