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乘东风 迈进新时代
2018年1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改革乘东风 迈进新时代

□ 本版文字由 记者 徐越蔷 整理
 

一声“醒来” 一方热土,思想解放成就小城崛起

有色、化工、纺织、电子、建材五业并举;农、林、牧、渔、工、商、运、建综合发展;铜官山下、天井湖畔,水、电、气管线密如蛛网,成片的厂房、住宅楼各呈风姿……这些都在显示着,一个崭新的工业港口城市正在孕育之中。

第一炉铜水,第一支铜业股票……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铜工业基地,铜陵曾创下许多个第一。上世纪90年代初,《铜陵报》上刊发《醒来,铜陵!》大声疾呼,曾引起了一场寻找差距、自揭家丑式的思想大讨论。1991年的时候,铜陵发展面临困境。数据显示,1990年与1985年相比,铜陵市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值增长31.9% ,但销售收入利税率却下降2.85%,资金利税率下降2.28%,固定资产产值率下降16.89%,留利水平下降22%。无情的数字告诉了人们,经过5年的努力,铜陵的主要经济指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加上办事效率不如沿海地区的快节奏等问题,铜陵急需振奋精神。

《醒来,铜陵!》这篇长文呼吁:“改革大潮澎湃。历史不允许我们再躺在产品经济上酣睡了。环顾神州,时不待人:沿海经济上去了,山东经济上去了,省内各地市也在你追我赶。每个有志的铜陵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怎样才能无愧于脚下这块浸满烈士鲜血的土地?!”

一场“醒来吧铜陵”解放思想大讨论迅速展开,铜陵全市上下一起行动起来。思想解放不会一劳永逸,1998年、2008年,铜陵又先后发起了《起来,铜陵!》大讨论、《崛起,铜陵!》大讨论,剔肤指骨、直抵要害。

如今,铜陵搭建了改革试点示范新平台,入列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绩效考核连续三年优秀,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是全国唯一连续四年获优秀的城市。截至去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150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69.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38.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1:59.5:35.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59960元,实现了真正的“崛起”。

从“泰山号”出发,芜湖港“驶向”世界

1980年4月,芜湖港开放,成为安徽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芜湖港所处地区,不仅是华东第二通道的重要连接点和枢纽,也是安徽省最大、最便捷的通江达海水上通道,肩负着拉动内陆经济发展,实施中西部发展战略的重任。

在改革的春风下,芜湖港开放也提上了议程。1980年2月,芜湖港成立了港容整顿、机械设备、生产组织等8个小组,分头进行各项准备,确定芜湖作业区11号码头为外贸码头,重点研究制定了外贸码头各种货物的装卸工艺,准备了1100多个货盘供开港使用。1980年4月10日,这个在晚清开放的通商口岸,再度开放为对外贸易运输港口。当天下午,芜湖港举行对外贸易运输首航仪式。一艘名为“泰山号”的货轮开始将安徽的出口货物,由 芜湖港直接运往香港。

对外开放的物流通道正式打通后,安徽开始尝试着与更多国家的客人打交道。仅在1980年5月,安徽就先后分两批迎来55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代表团,黄山是他们安徽之行的最重要一站。黄山旅游在全球声名鹊起,安徽也有了被更多外国人认识的机会。

随着芜湖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芜湖外向型经济也得到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芜湖口岸进出口货运量累计达360万吨,集装箱运量达67.26万标箱,到港船舶6800艘。2011年,芜湖口岸货运量首次突破100万吨、集装箱运量突破20万标箱,随后以每年10万箱飞速增长,到2017年实现集装箱运量70万标箱,芜湖港已成为我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和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如今,芜湖港已成为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也是安徽省最大的外贸和集装箱中转运输港,可常年通行万吨级远洋船舶。根据规划,到2020年,芜湖港吞吐量和集装箱量将分别达到17000万吨和120万TEU。凭借长江的“黄金水道”,海螺集团的水泥和型材、奇瑞公司的汽车和零部件、新兴铸管的球墨铸管、美的集团的空调和洗碗机……这些响当当的商品通过芜湖港口走向世界各地。

牢记“走下山、走出去” 黄山旅游“国际范”

巍巍黄山松,滔滔新安水,见证了黄山旅游发展历程。1979年7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75岁高龄徒步登临黄山,在黄山观瀑楼做了重要讲话。他高瞻远瞩地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他还“出招”:黄山的茶叶很有名,应该包装起来,做纪念品;安徽的笔墨纸砚也可以赚外汇;黄山风景可以做明信片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很重要。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黄山始终牢记伟人嘱托,以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标准和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往前走,在国际舞台向世界人民展现迎客松风采。2006年5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携夫人考察黄山后赞叹:“我认为黄山是一座非常值得游览的名山,我一定还会再来。”40年来,黄山作为中国现代旅游事业的发祥地,向世界敞开大门,尽显山水之美、人文之美。2017年,黄山风景区接待中外游客336.87万人,并已与瑞士少女峰、希腊莱斯沃斯、新西兰凯库拉、柬埔寨吴哥窟等缔结友好关系,通过人员互访、举办摄影展等人文交流,不断深化友谊合作。

今年5月7日,李克强总理出席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庆祝活动启动仪式并发表了讲话。随后,李克强向东盟秘书处赠送了中国山水画《黄山迎客松》。李克强总理说,黄山是中国奇山,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黄山迎客松象征着中国人民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安徽旅游名片黄山又一次亮相国际外交舞台,引人瞩目。

40年来,黄山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安徽旅游的龙头,跻身全国旅游“第一方阵”。2013年至2017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9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9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24亿元,创汇30.5亿美元,保持每年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当前,黄山正加快“走下山、走出去”步伐,着力打造“全新、全景、全业、全球”的“四全黄山”,突出黄山景区龙头,深入实施黄山旅游“二次创业”。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