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从选址,到修建,到完工,帮困难群众新修住房……黔西县中坪镇顺河村主任杜正国因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创新速度’而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近日,贵州省毕节市纪委监委通报了一起扶贫领域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2月1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众所周知,脱贫攻坚中推进危房改造工作,是党和政府帮助农村困难群众消除住房安全隐患、解决基本居住安全问题、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项惠民利民的好事。然而,贵州省黔西县一名村官,为迎接脱贫考核评估,竟然抢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速成房”,显然念歪了“扶贫经”。
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强调,扶贫攻坚要注重实效,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要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确保困难群众在扶贫干部帮扶后,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然而,仍有一些扶贫干部搞形式、走过场,热衷于“花式扶贫”。“速成房”迎检,便是典型例证。此前据媒体报道,有的地方要求扶贫干部提前给贫困户发钱送物,并教会群众“标准答案”,以此应付上级考核评估,这种“赶考”行为,显然已经违背了扶贫初衷。
可见,无论是发钱送物“赶考”,还是“速成房”迎检,均折射出了“花式扶贫”乱象。这显然值得地方政府反思。首先,要防止一哄而过。不可否认,个别扶贫干部拿扶贫做文章、为自己脸上“贴金”,下基层习惯于虚张声势,热衷“报纸留名、广播留声、电视留影”,而对自己联系的困难户,平时不知情,年底去一次,甚至连户主的名字都叫不出来。然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是为了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几件实事、好事,切莫弄巧成拙,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同时,要防止一访了之。有的机关干部,平时下基层的机会本来就比较少,对基层、对群众的了解本来就不多,在扶贫活动中,有的仅仅走访一次帮扶对象,便不了了之。更有甚者,回避基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只是在逢年过节送点慰问品打发了事。殊不知,走访贵在“访”,要通过走访,把群众的意见建议收集上来,把基层的矛盾问题始终放在心上,落实到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上。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走访实效性不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