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创新平台 助力产业发展 合肥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2018年12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培育创新平台 助力产业发展 合肥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 胡妍 记者 于彩丽
 

如今的合肥,有了几张响当当、享誉全球的科学名片: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成功落户,稳态强磁场通过国家验收,“人造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创造世界纪录……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合肥加快创新之都建设密不可分,而通过培育这些创新平台,又给该市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以科学中心建设为核心培育科技创新平台

2017年1月,合肥市正式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

科学中心组建以来,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提前完成三大科学任务,并首次实现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全国首个浮点运算速度达到千亿次每秒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魂芯二号”成功研发,其实际运算性能达到业界同类产品最优;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实现电子温度1亿℃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场强度已提升至42.9T,达到国际尖端水平,团队获中科院2017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

为进一步打造成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今年10月,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正式挂牌。作为建设国家实验室和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滨湖科学城将打造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区和成果转化区,以促进合肥市乃至安徽的创新驱动发展。

把创新融入城市发展脉络,如今,合肥市一批重大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我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已全面启动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落户合肥,园区工程将在年内开工建设;合肥先进光源预研进展顺利。同时,一批交叉前沿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科大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已具备PB级脑成像数据处理技术;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将于明年建成。

在创新主平台建设方面,合肥市还围绕产业创新深入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制度创新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力推动该市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以高端创新平台为引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十二五”以来,合肥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省会城市“十强”: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1%,居省会城市第3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居第4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第7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居第7位;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44.46亿元,增长19.9%,居第8位……

如何将这些可喜的数字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为此,合肥市创新工作机制,深化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突破传统科研机构模式,共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13个协同创新平台,以高端创新平台为引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近3年来,合肥市依靠科技创新的支撑,缝合科技、产业两张皮,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又诞生了许多个“第一”: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首款多语种实时翻译机、首条平板显示10.5代线,研发出我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国内首台航管一次雷达、X射线口腔CT诊断机、太赫兹人体安检仪……目前,合肥拥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已形成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家电、汽车及零部件、光伏及新能源、食品及副食品加工的六大主导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市工业总产值每年上一个千亿台阶、年均增长11.4%,总量突破万亿大关,连续超过石家庄、沈阳,位居全国省会第9位。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合肥市还将加快大平台拓展,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聚力支持清华公共安全院二期、北航科学城、合工大智能院、安大绿色创新院和互联网学院、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积极推动中科大先研院等完善成果转化和市场化运营机制。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