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清宫题材的电视剧非常受欢迎。剧中人物的服装和发饰也是非常靓丽。不过,在历史上,清宫特别是后宫的很多装饰并非想象的那样。
霞帔是古代妇女常见的服饰之一。它最早是妇女披搭于肩的彩色披帛,以轻薄透明的五色纱罗为之。唐代,裙衫之外身着质地轻薄柔曼的丝带,如同一条大围巾一般,深受妇女的喜爱,成为当时的时尚之装,并演绎成唐代女装的重要组成。从宋至明清时期,霞帔都是女性礼服的一种,清代霞帔与前代的变化,最根本的不在形式,而在用途上。霞帔是专用服饰,虽然没有龙袍、凤袍严格,但是也有很多限制、禁忌,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使用的。霞帔在清代逐渐演变为彩帨(shui),如同今天的领带。彩帨上窄下宽,呈尖角形。《明清绣品》中对彩帨的颜色和纹样都有明确的规定,色彩代表地位的高低。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用绿色,绣“五谷丰登”,加配小挂件;妃绣“云芝瑞草”;嫔则无纹饰;其他人员以白色绸制作,无纹饰。在一些以乾隆皇帝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常把彩帨打扮成蝴蝶结的形式,这是不对的。蝴蝶结是西式的装饰,因此,在清代乾隆时期不可能用于皇室的服饰上。
当然,清代的西洋画(或外销画),画中的中国女子是有蝴蝶结的。这种画有两种情况:一是西洋人画的,按照他们的理解,结合西洋服饰,创作了中国女子穿西洋衣领的绘画;二是中国人按照西洋人的习俗、审美进行绘画,这类绘画通常用在外销瓷上,专向海外销售。无论哪种创作者,都是为了满足西洋人审美绘制的,人物造型、服饰款式都已经西化,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差甚大。
除了霞帔,坎肩也是满人的一种主要服饰。它最初为武将骑马时所穿,一般穿在袍褂之外,以御寒冷。若感身热,则脱去坎肩,无需脱去外衣,非常方便。在清宫题材的电视剧中,常出现加长版的坎肩或者类似剪掉袖子的袍子,这并不准确。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服饰,比甲就是这样的。比甲,形制似马甲,其中一种比甲下长过膝,对襟直领,穿时罩在衫袄之外,流行于宋代,因其穿着便利,故多用于士庶阶层妇女。明代妇女也喜欢穿比甲。不过,比甲都是明代流行的女服,清代汉族女子多穿袄、裙、褂等服饰,而至于满族女性几乎不穿比甲。所以,清宫剧中宫廷女子穿类似比甲的服装,多少有点不准确。
在清代后宫的服饰中,马蹄袖是主要特征,皇后、皇贵妃、嫔妃的礼服、吉服以马蹄袖为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清宫服饰也不都是马蹄袖,也有窄袖、宽袖等形式。特别是日常闲居时,多穿便服。清宫便服以暗花面料为主,以团龙、团寿等传统的吉祥图案为主,也有花卉、草虫、八宝、长圆字等图案。便服中的氅衣和衬衣都以宽袖为主(宽袖不是大袖衫,氅衣、衬衣都是平阔袖)。不过,即便是便装,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换装时,也不是任意为之,按照清朝服饰制度,皇帝、后妃、宫女太监、文武百官都是统一换装。
对很多清宫迷来说,宫女的如意头以及耷拉翅造型最为熟知。《旧京琐记》记载:“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两把头,大装则珠翠为饰,名曰钿子。”这是满族女性独特的发髻与头饰,在头顶后左右横梳二平髻,因其形状如一把如意横在顶后,又称如意头。这种发型有多种称谓,有一字头、把儿头等称谓。
需要指出的是,如今电视剧中常见的朝天发髻,或梳顶后发髻向后翘,弯曲下垂形成一个羊尾巴似的发型,这种并不特别准确,因为这些发型主要在民间流行,宫廷中很少见。
如意头形成在清代中叶,耷拉翅则形成在清末。孝钦皇后(即慈禧太后)时,在如意头的基础上,用上头座,形成更为高大的发髻,形成耷拉翅头饰。曾有《清宫词》描绘了耷拉翅的造型:“凤髻盘云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低。”
除了衣物,清代还有一些耳饰也非常有特色。清代对于耳部妆饰的耳环、耳坠,不称耳环,而称耳钳或钳子。不同的身份等级影响着佩戴耳钳的款式。满人习俗流行一耳三钳,即戴三只耳环,也有一耳四钳的,而不是汉人那样只戴一只耳环。在很多清宫电视剧中,是一耳一坠的情形,这也是不对的。
总体来说,清代初期满族女性的服饰朴素,体制也严格。至清代中叶较为繁饰,清宫后妃的服饰大致也如此。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清宫,服饰从来就是“明等级,别贵贱”,宫女们的服饰,服色和款式都非常简单,大都身着红袄绿裙,常服以蓝布衫或袍为主,外加丝绸坎肩,梳理辫子,在耳旁插两朵花。绫罗绸缎、皮毛那是后妃们的衣料,轮不到宫女们。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