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北京、杭州、广州多地的商场,出现了一种叫“福袋机”的新玩意儿。只需花30元扫码,消费者就有机会赢得电脑、手机、拍立得等商品。但近日有媒体报道,福袋机赢幸运的背后实际是满满的套路:不仅抽到的礼物往往都是不知名的廉价商品,就连在一旁“热心指导”的“粉丝”都是厂家派出的工作人员。(11月26日央广网)
“福袋”最初在日本产生,新年期间,很多品牌商家会将多件商品放到一个大包中以统一价格销售,是不是能够“物超所值”,全凭消费者的运气。此番被“引进来”并迅即成为“网红”的“福袋机”,便是参照了这种模式。
从积极层面讲,此类娱乐机器通过一定的营销手段,以吸引消费者本无可厚非,可一旦见利忘义,套路满满,光顾自身“发财”,就另当别论了。
现实情境是,以高价商品作为诱饵,搞“挂羊头,卖狗肉”的噱头。让消费者凭运气、靠赌博赢得奖品。内外勾结,找工作人员当托,怂恿消费者支付……福袋机非但没有走出这样的销售套路,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如此做派,或许偶然为之可以,可一旦被舆论揭穿,让消费者识破,恐怕就只有“关门歇业”的份儿了吧?
套路满满的“福袋机”走不了多远。网红的定位、商品的假冒伪劣隐患如果不加以突破和解决,都将成为制约“福袋机们”长远发展的因素。就此而言,商家真要、想要玩这种新玩意儿,发点小财,就必须摒弃各种套路,回归初心,诚信经营。否则必然自砸招牌,没有好果子可吃。
事实上,套路满满的“福袋机”已经涉嫌误导甚至欺诈消费者,属于违法违规行为。因此,要终结这种局面,显然也不能光靠商家自律,或者待其“多行不义必自毙”以及消费者觉醒,而是还有赖监管部门及时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