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7年“八一勋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程开甲11月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李连达、陈创天、侯芙生、邓起东、谢世楞、程开甲,一个月内中国痛失6位重量级院士。 □据澎湃新闻
一个月内痛失6位重量级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于2018年10月1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创天,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0月31日9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石化总公司原副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侯芙生,因病于2018年10月31日17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邓起东,因病于2018年11月6日23时2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世楞,于2018年11月7日6时52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3岁。
在上述6位刚刚逝去的科学家之中,年纪最大的是101岁的程开甲,最年轻的是81岁的邓起东,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立起了座座丰碑。
其中,李连达是著名的中药药理学家,陈创天是著名材料学家,侯芙生是著名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专家,邓起东是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谢世楞是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程开甲是著名的物理学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仅4人健在
记者查询后还发现,程开甲院士逝世后,曾于1999年9月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著名科学家,仅剩下4人健在,他们是:于敏、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
这里提到的“两弹一星”指的是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目前健在的4名著名科学家都称得上是学界巨擘。其中,于敏是著名核武器专家,王希季是著名空间技术专家,孙家栋是著名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总体技术专家,周光召是著名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
●于敏 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1926年8月生于河北宁河。于敏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和氢弹原理探索,领导完成一套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是我国核武器物理设计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和掌握中子弹设计技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王希季 出生于1921年7月的王希季是云南省大理人,白族,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毕业,1949年美国弗吉利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毕业,获科学硕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也是中国火箭探空技术学科和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在火箭探空、运载火箭和返回式遥感卫星、载人航天器、现代小卫星等方面卓有贡献。
●孙家栋 出生于1929年4月,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孙家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孙家栋还是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长期活跃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
●周光召 出生于1929年5月,湖南长沙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周光召于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幅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