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回去”?专家别出馊主意
共享住宿有“国标”更须有“国法”
肮脏的小区直饮水 亟需监管净化
下一篇4 2018年1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打回去”?专家别出馊主意

 

□ 钱夙伟

如果孩子被打,您会支持他打回去吗?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做客《开讲啦》节目时,也被问到这个问题。节目中,她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一说法,一下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应该教孩子忍耐一下;也有人支持打回去。对此,教育专家和法律界人士各有话说。(11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

当小孩吵架,家长唆使“打回去”的,确实并不少见,但以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的身份,作为央视一档颇有影响的品牌节目的嘉宾,这一说法无疑被认为具有权威性,由此将产生的导向性,不免让人担忧。

比如,打人固然不对,但“打回去”“与以暴制暴没有区别”,有悖传统的价值观。何况,“孩子心智尚不成熟,难以保证‘打回去’的力度和必要限度。”“打回去”还可能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从而激化矛盾,酿成不必要的冲突。有教育工作者表示,很多情况下,孩子被打可能只是偶然情况,因为失误或玩笑过头,这种情况下应该教孩子包容。即使是面对有针对的、故意的欺凌,也并非就要以“打回去”进行反抗,还可以寻求老师、父母的帮助,甚至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其实,多少年来,一代代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宽容相待是其中最基本的一课。虽然如今是竞争时代,但这样的传统美德并非已经过时。而宽容,本来也不过是道德常识,是为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当现在不少孩子从小受不得一点“委屈”,凡事少有宽容和体谅,教育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回去”,显然无助于树立宽容大度的人生态度。

也因此,有家长认为,“孩子是处在受教育阶段的,跟同学之间发生点矛盾是难免的。关键看孩子的认错态度,以及家长如何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只要家长不是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而是替孩子道歉,并教育孩子以后不能再打人,说不定两个孩子还能成为最好的朋友呢。”显然,即使同是作为家长,李玫瑾的“打回去”也并不高明,作为专家,更是出了一个馊主意。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