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美国“酸碱体质理论大师”被判赔1.05亿美元、当庭承认骗局的文章在网上热传。不少网友表示,自家老人曾听信保健品销售人员关于“酸性体质有害健康”的说法,花了不少钱购买保健品,但没有取得效果。而主打“酸碱平衡”的书籍、保健品等在不少网络商城上都有销售,甚至有商家称备孕时保持“碱性体质”有利于生男孩。(11月12日《都市时报》)
创造这一理论的骗子已经在大洋彼岸遭遇了重罚,但是国内基于这一理论生产和营销的各种所谓的碱性食品、碱性饮料、碱性保健品,仍旧在大卖特卖,很多“酸碱体质理论”的拥趸,面对媒体刊发的消息,选择了“鸵鸟政策”,装作没看见、没听到,然后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养生世界里吃碱性饼干、喝碱性水,过着想象中远离疾病的“健康生活”。
这一现象,无疑是值得反思的。应该说,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公众科学素养的匮乏,或者说他们对健康与养生的追求,远远超过了他们对科学健康和养生常识的掌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相信一些保健品公司、食品公司、饮料公司投入重金编织的养生和保健骗局,成为这类伪科学的牺牲品。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国内相关的部门、机构长期缺位。这种缺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养生常识、理念宣传普及上的缺位,所以才导致伪科学大行其道,支持者众多;二是在市场监管上的缺位。既然早有专家指出市场上的碱性食品、饮料、保健品统统涉嫌虚假宣传,为什么不能依照现行法律法规给予查处和规范而任由其存在这么多年?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秉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才行。所谓“标”,就是加大对市场上一些公司企业虚假宣传行为的规范和打击力度,铲除各种“养生神话”的生存土壤。而所谓的“本”,则是采取必要的行动,给予必要的耐心,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来提高国内民众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和养生、健康、疾病等等有关的科学常识,让他们主动远离各种养生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