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地处大别山南麓,是大别山片区县、革命老区县及全省深度贫困县。太湖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太湖县突出抓“一点”,即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坚持“四带一自”,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精准体现“长短结合、种养结合”成效。积极扩大“三变”改革试点,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有效增加贫困村、贫困群众资产收益。截止到今年,太湖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41万,脱贫9.0568万,贫困发生率从24.7%降至6.7%。 □记者 吴善良 文/图
绿色茶园盘活村经济 村民在家摘掉“贫困帽”
“现在我在茶厂做工,每个月有4000元左右,租赁土地每亩能拿350元,每年有近5万元的固定收入。”太湖县天华镇马庙村56岁的黄志胜告诉记者,他妻子身体不好,家里因病致贫,自打村里有了茶厂,他就开始在茶厂做工,因为离家近,自己不仅能照顾家里,还可以增加收入。
无资金、无技术、无门路,这是许多贫困劳动力难以摘去“贫困帽”的主要原因。而在马庙村,土地流转费、种苗免费发放、技术培训、合作社分红、基地务工等扶贫政策,让越来越多的“黄志胜”们回到家乡,脱离贫困。
“对于贫困户,我们会相应给予一些关照。”茶厂开设者——安徽画里天华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双华解释,除了在用工和租赁土地时多给点钱外,茶厂一方面会优先使用贫困户。另一方面,还会与县人社局、妇联等单位一起组织相关培训,提高贫困户自身技能。
目前,天华镇已建成 “扶贫车间”4个,产业扶贫基地1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966户9433人中,目前脱贫户1765户6763人。201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亿元,增长3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20元,增长1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县前列。
小黄牛与林下经济
荒山野岭成金山银山
在刘畈乡小黄牛养殖扶贫基地的牛舍里,几十头小黄牛一字排开。几只小牛犊正围着母牛撒欢,曾经的贫困户詹先金在一旁清扫牛舍。
“我家四口人,就我一个劳力,以前靠种田地,养头牛,一年收入不到一万,勉强能糊口。”刘畈乡洪河村的詹先金介绍, 2016年他家也成功脱了贫,现在,除了在养殖场务工外,他还养了5头牛,养殖场提供牛种、技术和销售,三七分成,他自己拿七成,零零总总加起来,年收入也有5万多。
在小黄牛养殖之外,洪河村还发展中药材种植。2017年,采取村集体+龙头合作社+贫困户合作发展模式,与乌啼山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种植吴茱萸30亩,与碧海林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天麻10亩,均已种植完成。
“扶贫不是单纯的给钱,关键是要挖掉致贫的根子。”刘畈乡党组织部书记蒋志才说道,全乡以荒山为主战场,先后组建专业合作社16家,家庭农场4家,全乡513户贫困户,1427人以山场田地与小额信贷入股,通过就近就业、依附发展等途径逐步走出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