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安徽餐饮业总收入攀升811倍
2018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餐饮业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报告发布
40年,安徽餐饮业总收入攀升811倍

□ 记者 邹传科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民以食为天,40年来,安徽的餐饮行业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历了起步、扩张、连锁和品牌创新四大发展阶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持续增幅最长、受社会关注度最广、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贡献率最大的消费领域内第一大行业。为此,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独家发布了《安徽餐饮业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看餐饮业巨变 40年,安徽餐饮业总收入攀升811倍

古往今来,餐饮业往往是反映生活品质的一大主要特征。40年风云激荡,安徽餐饮业经历了哪些变化?

《报告》相关数据显示,安徽餐饮业总收入从1978年的1.51亿元到2017年的1225.2亿元,攀升811倍,40年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8.7%。

经营门店从1978年的4260家到2017年的近22万家,增加51倍,4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0.64%。

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6万人,到2017年的352万人,就业人数增加76.5倍,40年年均增长11.76%。

年人均外出就餐消费从1978年的2.67元,到2017年的1960元,增长734倍,40年年均增长18.43%。

40年来,餐饮业占GDP的比重也不断提升。1978年,安徽省餐饮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1.1%;到2017年,全省餐饮收入已经占到GDP的4.5%左右,增加了4.1倍,行业作用与地位加速提升。

看餐饮经营主体更迭 93.96%,民营餐饮占据了绝对市场优势

四十年来,安徽餐饮业的经营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到2017年,国有餐饮企业数仅占0.27%,集体企业占0.04%,民营企业占93.96%,外资企业占0.62%,合资企业占比0.33%,其他占比4.78%。民营餐饮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优势。

国营集体一统期(1949年~1978年)。处于完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性质的饮食服务公司是当时餐饮业的“龙头老大”。全省4260家餐馆及饮食店,77.6%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22.4%属于大小集体所有制的集体企业,没有私营餐馆,也没有个体饮食店或饮食摊。

个体萌芽发展期(1978年~1984年)。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文革期间被取消的饮食网店得到缓慢恢复,市场上重新出现了个体饮食店和饮食摊点,逐步形成了以国有为主体、集体为辅助、个体为补充的餐饮业格局。个体餐饮的发展开始萌芽。

个私国营竞争期(1984年~1992年)。1984年10月20日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1984年到1992年,集体、私营和个体餐馆得到进一步发展,国有餐馆日渐衰落,餐饮业的格局日新月异,但国有餐饮的主体地位依然保持。1987年安徽饭店副楼竣工开业,1992年主楼建成投入使用。

投资主体多元化期(1992年~2012年)。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投资创业的热潮,国民经济出现新一波快速增长态势。从1992年到2000年,私营和个体餐饮企业数量成倍增加,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多种所有制餐企纷纷涌现,一大批餐饮强人、强企开始崭露头角。我省餐饮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十年跨越式黄金发展期。

新锐餐企涌现期(2012年~2018年)。这期间,大众化餐饮得到迅猛发展,行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全行业逐渐向大众消费的餐饮本质回归。中式正餐重现辉煌,中式快餐高歌猛进,专业团膳异军突起,连锁餐饮风起云涌,时尚新餐饮倍受青睐,主题餐厅眼花缭乱,外带外卖成餐饮新态等等,各类复合型的新锐餐饮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看消费主体演变 餐饮消费主体从单一到基本实现社会化

40年来,安徽餐饮消费主体的变化跌宕起伏,与国家政治制度、政策导向、经济结构、国民收入、消费意识、社会环境等密切关联。《报告》分析,餐饮消费主体的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大阶段。

1978年~1991年,国企单位消费为主,农民工个体刚需为辅。

1992~2002年,商务型餐饮繁荣,家庭式餐饮活跃。随着经济大幅度活跃,大量的社会活动、人员出差、人际交往和外向合作性商务宴请大行其道,商务型餐饮开始繁荣;以亲友聚会、婚宴、生日宴、乔迁宴、庆功宴等为主的家庭式餐饮渐趋活跃。餐饮消费主体不再单一,基本实现社会化。

从1993年开始,城镇化与人口集聚,成餐饮消费的持续增量主体。2017年,我省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1.99%。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就要增加近70万人。

从2003年前后逐步形成的全民旅游,造就餐饮消费活跃增量主体。2017年安徽省全年入境旅游人数54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1%,国内游客6.26亿人次,增长19.9%,旅游总收入6196.9亿元,增长25.6%。

从“肚子吃”到“脑子吃” 餐饮迈出新格局

40年来,安徽餐饮消费行为也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化和阶段性特征。

1978~1992年用“肚子吃”。这时期,从社会封闭到逐步开放,从食不果腹到追求温饱,人们的第一诉求就是能吃得饱。

1992~2002年用“耳朵吃”。受改革开放红利的惠及,温饱问题已基本无忧,“吃什么”就有了主观选择,除大鱼大肉外,人们开始打探哪里有更“好吃的”东西,比如山珍、野货、河鲜、海味等,餐饮市场开始呈现供需关系的转换。

2002~2012年用“眼睛吃”。这是餐饮业最疯狂的时期。从温饱、大肉到求新、猎奇直至铺张奢靡,餐饮业逐步进入了“讲排场”“摆阔气”的畸形行业状态,满足“眼欲”的攀比之风盛行。全社会的“胡吃海喝”,导致“三高”人群的爆发式增长;“盛宴”变成了“剩宴”,造成了餐饮业惊人的浪费。

2012年至今用“脑子吃”。如今人们外出吃饭,“吃选择”“吃圈子”“吃健康”等等,都需要动一番脑筋,才能成行。

看消费行为演变看健康新时代 预计我省全年餐饮收入将达1360亿元左右

如今的餐饮业已经步入健康发展的新时代。2016年,我省餐饮收入1086.1亿元,首次跨入全国“千亿俱乐部”,餐饮总量在全国排名第11位;2017年,餐饮收入1225.2亿元,同比增长12.6%;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30.9亿元,增长12%,同比加快0.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中部第1位;餐饮收入964.9亿元,增长12.1%,高于“社消零”的增长率。预计我省全年餐饮收入将达到1360亿元左右,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此外,《报告》还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长期重视和支持、各级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的积极作为、与时俱进开展理论创新和指导、几代全省餐饮人的励精图治和团结创新等几方面,归纳了我省餐饮业四十年发展的主要经验;指出了总体发展不均衡不充分、整体缺乏品牌化战略、管理模式相对滞后、专业化管理人才匮乏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前瞻性规划和宏观性引导调控、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工匠精神塑造更多餐饮品牌、注重生态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重视消费体验和情感需求、完善教育培训体制培养更多专门人才等方面,阐述了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