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庄子故里”之称的蒙城,不仅以烧饼、油茶闻名,当地的扶贫、致富之路也颇具特色。2012年蒙城县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6年后的今天,全县贫困人口已减少至6598户1819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04%下降到1.47%,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
今年8月8日,蒙城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全省首批四个摘帽县之一。 日前,记者走访蒙城,看看他们如何率先“摘帽”。
“虾稻共作”铺就脱贫路
曾以全国平原养牛第一县而闻名的蒙城,如今因地制宜发展“虾稻共作”种养模式,小小龙虾打造了初具特色的朝阳产业,“蹦出”大效益,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的产业亮点。
小龙虾产业创新的发源地在蒙城县立仓镇,这里是亳州市海拔最低点所在区域,地势低洼、水患频繁,传统种植是水稻、小麦和玉米,收益不高,是全县贫困发生率较高的乡镇。2016年,该镇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多种不同形式,在水稻田里养殖龙虾。
“每亩地产出的龙虾能卖5000元左右,水稻能卖1000元左右。”该镇薛庙村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周西亮,利用自家的8亩多承包地搞起了“虾稻共作”种养殖。周西亮是蒙城县尝到“虾稻共作”致富甜头的众多贫困户之一。 以前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高军,通过养龙虾在家门口淘到了第一桶金,当年纯收入达到了40万元,今年他又流转了其他农户的土地,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立仓镇副镇长陈勇告诉记者,通过“虾稻共作”的模式,贫困户一户一年均能增加3000元收入,“贫困户的收入明显增加了,大家看在眼里,都愿意自己干。”
志在打造“皖北龙虾之都”的蒙城,龙虾产业日益红火。截至目前,湖北华虾科技有限公司、蒙城民和园林水产有限公司、安徽大道集团大道天下水产有限公司和蒙城商会等5家龙头企业签约落地,共建设“虾稻共作”基地2.2万亩。2017年下半年,蒙城县成功地将虾稻共作模式推广到全县9个乡镇;2018年,蒙城县将“稻虾共作”区域发展扩大到8万亩,年产值将达6亿元以上。
“领头雁”带动贫困户增收
以现有的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就业,从而实现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脱贫,也是蒙城县在脱贫攻坚中创造的一种模式。
今年25岁的段飞阳,是蒙城星辉制衣公司的负责人。今年5月,段飞阳从福建回到蒙城,并创办制衣厂,一年产值千万以上,产品销往印尼、巴西和欧美等国家,带动了家乡百姓的就业。为了方便大家能够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段飞阳没有严格限制上下班时间。“技术相对简单好上手”,段飞阳说,将企业设在家乡,一方面是响应青年返乡创业的号召,想力所能及回乡为家乡父老做点事;另一方面,将厂房设在蒙城,成本比在福建降低不少。段飞阳的回乡为当地贫困户带来了增收的机会。
“我们的招工,会对贫困户优先,一天50、60元,公司一半以上员工是贫困户。”据段飞阳介绍,贫困户保底月工资1700~1800元,对于在厂房工作有时间困难的老乡,也有简单的手工活让他们带回家做。“镇里乡里政策好,预计年底我们会在附近村里增设15个以上的扶贫车间,这样既带动贫困户就业又扩大了生产。”
借助产业带动扶贫、发挥劳动力优势的龙头企业还有位于蒙城县辛集乡李大塘村的安徽精益诚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冷冻蔬菜加工出口,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蔬菜上市的季节,需要大批劳动力负责蔬菜的采摘和分拣。蒙城县投入扶贫资金,通过贫困户入股分红、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让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