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的流苏
人与城
3上一篇 2018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人与城

□ 池州 石泽丰
 

坐在办公室里,侧身,目光穿过窗户,眼前是一条卧伏于地的清风大道,向两头无尽延伸而去。我所看到它的身影,时常被楼层和树木遮住,偶尔闪出来的一两段,有无数的上班族拥挤其上,或驾车,或骑单车,或步行。他们有的是进城的农民工,有的是机关公务员,涉及各行各业,匆匆行走于城市中,一起推动着城市匆匆向前的脚步。当初,我来到这座城市,我现在单位所在的这个位置,曾是大片大片的田地,人迹罕至。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框架被拉开,我亲历过,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化。

我记得清风大道是先修的,而后沿着路两边再盖高楼。楼与路之间间隔少则几十米,多则上百米。退出多少米建房,已成为城市设计者不容争论的规划,他们的用心,就是想到将来不能因为车辆人流的增加而拥堵。就我所在报社而言,二十年前搬迁到这里,也曾遭到过职工的抱怨,说这里人稀,属郊区,说到这里来上班路远。现在不是这样了,如果以这座城市原来最核心的中心点邮电大楼为坐标,比报社远的,还有后来建成的金融大厦,还有市委机关大楼和一些政府部门的办公楼,它们都在清风大道的外侧。把城里的人往外引,城市向外发展,这是当局者的用心。记得清风大道刚修好的那阵子,每到夜晚,整条路上很少见到车辆和行人,某种清冷在那一刻显得尤为突出,空荡荡的楼宇仿佛是一个个沉默的诗人,矗立在漆黑的夜里。就是从那时开始,这座城市开始大量吸引外来人,放宽准入条件,让人安居于城。

人进城,一方面是城市需要人,一方面要遵循规律。人并不是像泄闸的洪水一样,让你看得见蜂拥而至的高潮,立竿见影,而是,你在坚持的观察中,回首一年前、两年前人稀的场景,莽然才惊叹于现在的人多了许多,就像是天天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昨天与前天相比,与再前天相比,她仿佛没有长高,只是等到天凉了,给她拿出去年的衣服时,才知道去年穿得正合身的衣服,一下子变得小了许多。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怀疑起人与城市相互共存这句话来,我觉得它不完全对。尽管人创建了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洒过汗甚至流过血,但是,城市有时并不是完全接纳他们,城市在需要人的时候,会引人入城,一旦人多了,城市难以负重,自然会有一些限制性的条件。

我想到一件往事,十五年前,刚来这座城市不久,我还没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中途回老家,我的一个堂叔找到我,想我带他到城里来打工。我沉默了,看得出来他有点意外,但并没有表示出来。当时,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答复他,我如果说不行,他肯定会觉得我读书出来后,就忘记了家乡的人,因为他听说过城市建设的进程在加快,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如果我答应了他,我连自己都是过着一种漂泊的生活,哪还有能力给他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际上,我走出山村,挤入城市后,遇到过很多乡亲找我,要我给他们办一些我无能为力的事——哪怕是在建筑工地上做一个搬砖的农民工。

定居在这座城市,这些年以来,我目睹了周边许多农民都进城买了房,城里的人多了,农村空寂起来。农民变市民,生产资料都丢在了农村,农业生产技术在他们身上也慢慢地荒疏了。现在,看清风大道上那些来往的汽车,它们几乎都显得急不可耐,恨不得弹跳起来,划一条弧线,从这头直接跃到那头。当我从一个静止的侧面的居高点上看去,那些汽车嗖嗖而过,显得那般匆忙、焦躁,甚至带一些慌乱。这就是现在我所居住的城。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