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有“差异” 更要有“理性”
非常道
扶贫捐款岂能被“强制”绑架
“本科转专科” 彰显大学严进严出
微声音
下一篇4 2018年10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门票有“差异” 更要有“理性”

□ 桑胜高
 

近期,一些景区门票对本地人和外地人价格有差别的问题,引发讨论。一张小小的门票,背后折射出景区开发建设、定价经营、发展策略等诸多现实课题。(10月15日《人民日报》)

景区门票“偏向”本地人,多半是由于本地人在景区建设中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作为对当地人的补偿和奖赏,门票“偏向”本地人,并无可厚非。而且,从景区发展角度来讲,本地人享受门票优惠政策,还有助于盘活本地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闲置和浪费。

即便如此,景区门票“差异”也要保持足够“理性”,切不可只顾本地人得实惠,而忽略外地人感受。毕竟,仅靠本地人消费拉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很不现实,只有外地人越多、感受越好、消费越盛,当地旅游业才能更旺、更红火。况且,旅游资源带有很强的公共属性,是所有人的共同财富。如果因门票“差异”而挫伤外地人“到此一游”的“雅兴”,该做法将得不偿失。

景区门票“差异”保持足够“理性”,就是统筹兼顾,形成更科学的定价机制,既充分考虑本地人前期投入和现实便利,也充分考虑外地人切身感受,更充分考虑景区面临的宏观形势,多算“长远账”“发展账”“整体账”,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其实,从外地人的视角看,对景区设施和服务的重视程度更胜于对景区门票价格的重视程度。有关景区既然选择卖给外地人更高价格的门票,就应让外地人享受到更高价值的服务,让他们在体验景区一系列服务后,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对于本地人而言,既然选择了享受优惠,就应当好“东道主”,维护好景区形象,带给外地人更舒适更贴心的感受,以此消弭外地人对门票“差异”的不适感。

此外,有关方面还应切实发挥门票“差异”对景区客流量的调节作用,多在旅游淡季实行“差异”门票政策,以此助景区客流量保持在“合理区间”。这也是景区门票“差异”保持“理性”的重要体现之一。总之,要让景区的“差异”门票政策扬长避短,带给更多人更满意的感受。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