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到饭点,村子里的烟囱就冒起了炊烟。没有风时,炊烟直直地腾空;有风时,炊烟就打了弯,四散而去。
炊烟是在外疯玩的孩子们的瞭望塔,袅袅娜娜的炊烟是母亲们的无声的召唤,不久,村落里就传来了“柱子”“丫头”的呼喊声,家家的饭香把挂着鼻涕的孩子们诱回家。
炊烟渐渐地清淡下去,饭香就浓郁了,家里马上就热闹起来。
母亲身上飘着炊烟的清香,手脚麻利地把不起眼的粗茶淡饭变成我们口中吸溜的美食。质朴的白菜在大葱、蒜的陪伴下,再点缀上红色的朝天椒,色香味俱全,我们的筷子勤了,而母亲的脸上就挂着满足的微笑。
那时的母亲腰身挺直,如同烟囱里刚冒出来的炊烟,没有经历风吹雨打,俊俏动人,她是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的依靠。炊烟升起,母亲就在灶台边,大锅里翻炒着白菜,虽不是山珍海味,却喂养着我们一天天长大。炊烟升腾着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这味道伴着我们度过日日夜夜,安暖而美好。
可是,我们长大了,像一只只小鸟飞出了鸟巢,我们回过头来,望着那渐渐远去的炊烟,最终义无反顾地奔赴远方。母亲在村口站成炊烟的剪影,声声叮咛化作缕缕炊烟,潜入心里,伴着我们行走天涯。
不知什么时候母亲的腰身佝偻下去了,家里烟囱冒出来的炊烟也清瘦了,饭桌上的碟儿、碗儿也单薄。白发悄悄地爬上了母亲的头。母亲老了,尽管我不想承认。与母亲一起老去的还有炊烟。
很多房屋都成了空巢,炊烟不再四起,稀稀落落的炊烟点缀着村落。莫非,炊烟也心疼着母亲,寥落地陪伴着母亲,要与母亲一起承受岁月的风霜吗?
从千里之外,我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回村庄的路,远远地,就看到母亲站在门口,房顶的炊烟正浓,像极了母亲的那颗盼子归来的心。母亲的背微驼,而一脸的慈祥一如从前。
当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再次响起来时,邻里的琐事就鲜活起来。那些渐渐模糊的身影又重现眼前。我忽然意识到,“叶落归根”是浓得化不开的归属感,村庄的一草一木,在家家户户的炊烟升腾里,已融进了血液。而母亲就这样在日日的炊烟里,把等待守望成我们的根。
母亲在,炊烟会四起,家就在!只是,这变幻无常的风呀,你要轻轻地吹,吹过屋顶,吹过炊烟,莫要凌厉,炊烟就不会疲惫,不会老去,而母亲,也会在炊烟袅袅中,不会更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