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皆有向往。空中翱翔的鸟儿羡慕水中群鱼的自在悠游,水中自在游弋的鱼儿又羡慕空中鸟儿的无拘无束。生而为人,既没有飞鸟的翅膀,又没有游鱼的鳃和鳍,只能一忽儿羡慕鸟兽,一忽儿羡慕虫鱼。这一点,即使古来贤者亦不曾例外。
当年,庄子和惠子行至濠水边,两个人站在桥上,望着水中的鱼儿快乐地吐着泡泡,庄子感慨地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不同意他的观点,予以反驳,由此引发了一段著名的“濠梁之辩”。
有道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心向往之”的事物,光是羡慕无济于事,想要离羡慕的事物更近一点,就得有实际的行动——于观者而言,因羡而渔,渔者不羡,似此,方能摆脱“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无奈。
想来,相较于琴棋书画、柴米油盐,钓鱼这件事应该是别有滋味的吧。
古往今来,喜垂钓者、擅垂钓者无数。他们或乘船往来江河之上,或掘泥筑堤沟渠之旁,管甚青草鲢鳙,入彼网者、上其钩者,皆成其囊中之物,蒸炒烹炸之际,复成其盘中美食。
钓鱼的人从来就不分什么季节,炎炎酷暑,冷冷寒冬,都消减不了他们捕鱼钓鱼的兴致,挡不住他们往返鱼塘江河的脚步。白日里且不多说,就说夜幕降临以后,沿河而行,我们定能看到许多蓝幽幽的光在水面上浮动——河上有多少蓝光,就意味着有多少人在岸边垂钓。这些人好像都不惧蚊子叮咬似的,在河边一呆就是几个小时——是因为鱼肥肉鲜令人垂涎吗?我倒觉得是因为爱好。不是吗?只有真正爱好某一件事情才会不计较成本地付出吧。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一些小孩许是深受大人的影响,见家中长辈如此沉迷于垂钓一事,也不免起了好奇心。唐人胡令能就曾为我们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怕鱼受了惊吓不敢上钩来,见有人问路忙以手语代口语,诗中的小儿垂钓之态,让人不禁莞尔。
世上有很多的人,不羡花,不羡月,独羡渔樵的自在。羡渔,羡樵,大概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归隐田园、啸傲林泉的梦吧。
昔日,姜太公钓鱼,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如今,有些人钓鱼,钓的也不是鱼,而是一腔情怀。恰如蕉窗居士所言,小舟一叶,随波而安,乘月泛沧浪,自号江湖散人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