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提高。但发明还不到一百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生素也逐渐走下了“神坛”,甚至成为未来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10月7日《光明日报》)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抗生素使用“超级大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是国际平均水平的3倍、发达国家的10倍,全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同时,含有各种抗生素的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未经处理便向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排放,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并形成恶性循环。特别是,人长期饮用含有大量抗生素的水,所造成的病菌耐药性的严重后果,更是无法估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大部分的河流、湖泊、水库都变成了养殖场,阡陌纵横的塘堰、层峦叠嶂式的网箱、成千上万吨的颗粒饲料、化肥、鱼药,使得那些湖泊、河流不再弯曲有致,水不再平淌清澈。更为可怕的是,受急功近利思维驱使,一些农村养殖户在鱼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导致抗生素和环境激素直接融入水中。比如,在广州石井河的一个水段,曾检出磺胺类药浓度达到1080纳克/升,是相关规定上限(100纳克/升)的10倍多。以至于,钟南山惊呼:“如果喝这些地方的水,就像是吃药了。”
可见,滥用抗生素,既是一个医疗积弊,更是一种环境污染。换言之,滥用抗生素,致水环境“耐药性”更可怕。因此,保护水环境,莫忘对抗生素的治理,首先,亟待扭转“都能管、都不管”的局面。有关部门应形成监管合力,对药企、医疗行业和养殖业滥用乱排抗生素乱象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加强对长江、湖泊、水库等流域的环境保护,包括合理使用农药、饲料、污水处理后排放、垃圾分类处理等等,从根本上预防抗生素等有害物质的危害。特别是,国家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水质监测体系,并通过立法保护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