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发现,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房产广告语,实则隐含着难以启齿的“潜台词”。譬如,“稀缺楼盘,坐拥宁静”,可能是“项目比较偏僻,周边人气不足”;“千亩大盘,成熟社区”,可能是“开发周期比较长”;从项目位置、道路交通,到周边设施、未来规划,房地产广告中充斥着不实之词。(8月13日《经济参考报》)
这种 “夸大”和“虚假”,共同构成了房地产广告的“画皮”套路,表面光鲜诱人,但真正本相却是骗人伤人。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2017年总共受理投诉726840件,涉及老百姓“住”方面的投诉占比4.5%,其中房屋质量、虚假宣传等成为房产投诉中的突出问题。由此可见,“画皮”套路在现实中的普遍性,这是一种触痛,一种警醒。
问题明晰之后,还得探析其存在的现实土壤。房地产虚假广告普遍存在的症结就在于,楼盘信息本身不透明,进而产生与购房者方面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毕竟房地产开发周期较长,具体房子情况如何要等到一两年甚至数年交房后才知道。这种信息不对称,便是导致购房者容易被欺骗以及被骗后难以维权的关键。
面对这样的现实土壤,完全寄托于在购房时就实现信息对称,确有些不实际,因为这一点的前提就是楼盘建好再卖。可现在期房是常态,既符合开发商回笼资金的需求,也相对符合购房者的价格期望和投资期望,那所谓的前提难以实现。不过,可以追求楼盘建好之后的信息对称,这便需要形成在交付后形成一个核查维权机制,对房地产不合宣传的地方进行纠偏,或对购房者进行一个合理赔偿等。
还有,则是要斥诸于对前期房地产虚假广告的整体整顿,既要重点打击,又要回归于细节层面的常态化治理。显然后者更为关键,可以用大数据监测平台为依托,保持高压状态,实现查处有效及时,并在监管中逐渐明晰相关方的现实责任,促使房地产广告回归理性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