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地流转给种植大户,自己不但成为合作社成员,还能在扶贫产业园内做些手头活,平均每月收入1500元,真是做梦想不到!”7月17日,在马鞍山市和县香泉镇,47岁的於帮明对记者说,2015年他身患直肠癌做了手术,从此不能做重体力活,家庭也因此陷入贫困。
“於帮明只是受益贫困户其中之一。”据马鞍山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将产业扶贫作为户脱贫、村出列的主抓手,通过“一业联百社,百社带千户”的多元化产业脱贫模式,全力构建“村有当家产,户有致富路,人有一技之长”,统筹推进以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
“金菜地”脱贫
一业百社带千户
於帮明是香泉镇新建村一位贫困户。去年8月,该镇在新建严埂自然村实施“金菜地”产业扶贫项目,由财政投资120万元建成130亩蔬菜基地,交由村集体运营。该基地实行“种植大户+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由村集体注册成立公司作为发起人,与部分贫困户共同成立合作社,其余贫困户申请成为社员,再由合作社与当地蔬菜种植大户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半年的运营成效来看,该村基本实现了‘种一亩菜,脱一户贫’的目标。”和县扶贫办副主任李俊松说。
走进郑蒲港新区姥桥官塘生态农业园,当地扶贫干部正冒着高温察看石斛生长情况。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秦厚军告诉记者,园内的吊西瓜刚刚下市,给村集体带来收入48500元,马上准备种秋季草莓。
党建引领“唱山歌”
产业“造血”路更宽
含山县在推进产业脱贫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发挥资源优势,带领群众“唱山歌”,通过产业“造血” 为贫困村民找到一条稳定增收的路子。环峰镇三龙村坐落在大山脚下,非常适宜养羊。该村经过多方考察后,实行“党总支+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由82户贫困户组建养羊合作社。
在含山林头镇福山村,有成千上万亩的山场资源,当地村民受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等多种因素影响,一直守着“金饭碗”,带着“贫困帽”。今年3月,该县引进浙江长兴客商投资,将福山中王等4个自然村2200亩山地租赁,投资兴建福山白茶扶贫基地。目前,林头镇利用107户贫困户“绿游游”项目资金32.1万元入股,预计可实现年分红600元。
打造“田园综合体”
乡村振兴不是梦
苗木吐青,百花争妍。虽然炎夏酷暑,但在和县西埠镇林海园林科技示范园内,迎面扑来的仍是春天般的气息。西埠镇党委书记熊英华向记者介绍,在全县深入推进“千企帮千村”的活动中,林海园林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周边4个乡镇共1000多农户从事花卉苗木种植,助力139户贫困户脱贫,并通过土地流转为贫困户年增收2100元。
72岁的陈安云家住历阳镇,家里除了两个孙子身体健康外,他和老伴、儿子和儿媳都患病在身。如今他在林海园林公司从事花卉苗木修剪,月工资5000元,平时吃药医保也给报销。
“我们正在打造一个田园综合体,也可称之为扶贫升级版。”熊英华说,该项目是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群众来参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主要是依托林海园林公司整合农村农业资源,发展农旅融合等项目,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引领乡村振兴。目前,该项目已完成5000亩土地流转,部分基础项目已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