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校召开了毕业典礼,现在家长们也准备给孩子们来一场青春告别的毕业仪式,感觉没必要这样折腾!”“让仪式感深入校园其实很有必要,中国孩子需要仪式教育。”...刚刚过去的毕业季,不仅仅大学生用各种方式向大学告别;小学生也通过拍摄毕业微电影,举行毕业典礼、拓展旅行来结束小学生活,向着初中展望;就连幼儿园毕业宝宝们也忙着举行毕业汇演、开笔礼等仪式......各路教育专家,众多家长对这些五花八门的仪式褒贬不一。那么,仪式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教育有着怎样的意义?铜陵市天津路小学高级教师王润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仪式”教育的意义。
仪式的各种解读
1.词典中对“仪式”的解读:
《现代汉语词典》中仪式被定义为:礼仪的程序和形式。《古代汉语词典》中仪式具有法令准则、礼节规范的意思。
2.童话故事《小王子》中对仪式的经典解读: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3.社会学将“仪式”定义为有规律的、不断重复的社会行为,其形式被赋予了象征含义。
4.在心理学上,仪式是一种有意义的特定行为方式,是一个表演者或一个群体通过象征的方式表达一定的感受和思想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或活动。它可以是习惯性重复出现的行为,也可以是只发生一次的行为。
不同的解读向我们传递着同一个思想:仪式就是通过有意味的,有象征意义的程序和形式,使有意义的事情或伟大的事物能够拥有一种伟大的时刻,获得神圣、庄严与尊重。仪式,作用于我们的心灵,它唤起我们内心的神圣感,使我们的生命能够经常与伟大事物交汇在一起,从而形成长久的动力。
仪式教育中的心理学意义
当仪式进入学校这个教育场域中,仪式就成为教育的一种手段。
1.仪式有利于情绪上的释放
仪式首要作用是释放情绪。一年级新生入学,这些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孩子们,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同学令他们的内心不安、无措,甚至恐惧的,举办新生开学典礼,通过仪式熟悉老师、同学,表现新学校的接纳,高年级同学的善意,从而化解他们心中的不确定,并寄托美好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他们的焦虑,给他们以安全感。小学生毕业伴随着告别,离开自己已习惯了的学习环境,告别与相处六年的老师、同学,心中的不舍和落空感强烈,毕业典礼给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时间,营造出了一个集体的氛围,共同承担离别的哀伤,彼此的感受心心相映,即产生共情,心里上收获安慰。仪式会让孩子们将内在的情绪感受对外呈现出来,并且和其他人进行分享,从而起到情感的宣泄和疏导作用。
仪式就是这样提供了强效的手段,运用重申事实的方法,原型的能量,更容易地进入了人格的潜意识里,使孩子们(人们)顺利度过转型阶段而适应新的角色。
2.仪式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
一位心理专家曾说过: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仪式感,暗示你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成人礼就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得成人角色,从而使他们的父母及周围的人以成人的方式与其交往,同时也暗示青少年本人已是成人,应该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古时,“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现在的“开笔礼”,学童穿汉服,伴随古乐跟着主礼官端正衣冠,参拜孔子,击鼓明志,朱砂点痣,开笔描红“人”字,诵读《三字经》,茶敬师长,封存心愿……正是这样一种重视感的存在,才会让开始学习的孩子们觉得它的重要性,才会去敬畏他,学的时候才会更认真,写的时候更用心,给自己强烈的心理暗示。其实我们的内心需要传统的价值和礼仪,仪式其实就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投射,帮助我们坚守传承的价值,在情感和心理上有所归属。
生活中的很多重要时刻,我们需要有明确目的性、程序性的仪式,告诉我们新的生活已经开始,它会促使我们完成内心的转变。
3.仪式滋养心灵
我们的心灵,需要仪式滋养。仪式象征着旧的已经结束,新的即将开始,是转换仪式前后两个稳定状态的过程,它是一个缓冲带,让心灵回首、宣泄、新生。课堂仪式上的师生起立、问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堂课的组成,更因为它也是一个仪式,它告诉学生新的一节课开始了,要调整状态进入学习;父母每天在睡觉前给孩子讲上一个小故事,往往令孩子心满意足地进入梦乡。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了一种仪式。这样一个仪式感,能让孩子收拾好白天精力旺盛的状态,身体安静下来,爸爸妈妈熟悉的声音让孩子安心,心变得宁静而幸福,慢慢进入睡眠状态。迎接美好、令人期待的第二天。
4.仪式是构建意义的一种手段
仪式是一个充满象征的意义世界,仪式中的各种要素(语言、物件、行为等)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学校仪式对学生的适应、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借助仪式,学生们能够克服社会存在的差异,建构社会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颁奖仪式上,由校长或老师亲手颁奖、合影,这是对获奖者的肯定和褒奖,这样的仪式能够加强孩子的自我肯定,增强自我认同;少先队入队仪式、十岁成长礼等都具有构建意义。这些仪式能帮助孩子们建立校园秩序感和共同归属感,传递安全感和凝聚力。
仪式从表面上看,是一种不断重复、相对固化下来的行为程式,但是,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来说,不同的行为意义可以通过构建形成。仪式可以让个人生命划分出一个个有特殊意义的节点,在漫长的生命时光中赋予事件特殊的意义。
5.仪式具有隐性教育意义
“仪式作为一种交通媒介,聚集了社会价值信念、道德语码等,并将生命的理解与传说和‘生命圈’的循环通过复述、音乐、舞蹈等行为加以表述。”通常,隐形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来获得,仪式中各种语言、服饰、行为、流程等的展演,让人身临其境地通过感官来接受其意义。在学校生活情境中,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学生内在的隐性知识。升旗仪式上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当升国旗,奏国歌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直至升旗完毕。强化了师生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会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而是和民族、大家凝聚在一起的整体。这样的仪式流程会促使个体融于集体当中,再把集体的力量传递给个体。
对学校教育仪式的反思
仪式是有深刻内容和意义的,只有仪式的形式,却未必具备仪式的内涵。仪式教育是有规律的,有针对性的。中小学开展仪式教育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避免过于形式化、模式化;仪式本身具有丰富的表达意义,太依赖仪式的形式感,反而淡化了仪式应有的实质意义。如果只是机械复演,它的价值就会逐渐被淡化,对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制作用;
二是要抓住学生成长中的关键阶段、关键事件,让他们的生命与伟大事物交汇在一起,从而形成长久的动力;
三是要关注学生在仪式中的教育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学校仪式本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从各种感觉上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在体验,它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当我们从生命的角度解读教育中的要素,它们就暗含着生命价值,同样,生命也是靠全部的学校教育生活滋养而成的。从学生生命体验出发来创造仪式,让学生在仪式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丰富体验,让学生在仪式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丰富体验,同时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仪式活动中来,确保学生在在仪式中的教育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