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第二集,刚到北京的女主角陈可依被人拉去,参加了一场酒局。这部剧引发口水无数,有人总结出“职场女生酒局生存指南”,有人则上升到历史文化层面,指出剧中酒局并不是真正的中国酒文化。
那么好,今天我们就翻开宋朝的历史,看看中国酒文化的本来面目。
□据《北京青年报》
宋朝女生爱喝酒
在陈可依参加的那场酒局上,除了陈可依,其他几位姑娘都可以轻车熟路地跟那些老男人推杯换盏,可见她们平日里都是能喝酒的,这一点很像宋朝女性。
北宋时期,宋哲宗有一个孟皇后,特别能喝酒,而且特别爱喝烈酒。宋哲宗并不讨厌她喝酒,还允许她自己酿酒。只是有一回,她喝酒太多,发了酒疯,乱打宫女,把哲宗惹恼了,把她打入了冷宫。后来北宋灭亡,那些有名分的后妃都成了金兵俘虏,只有她身在冷宫,躲过一劫,辗转逃出开封,逃到江南,成了新成立的南宋小朝廷的皇太后。
从辈分上讲,这位孟皇后只是宋高宗的伯母。可是南宋立国时,宋哲宗和宋徽宗的嫔妃(包括宋高宗的亲生母亲)早已被掳到金国,除了这位伯母,宋高宗再也没有别的女性长辈了,不拿她当皇太后,又让谁来当呢?你看,这位大宋女生喝酒不但能保命,还能成功上位,一下子从冷宫里逆袭成高高在上的皇太后。
话说孟皇后成了皇太后以后,喝酒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高宗尊称她“太母”,并对大臣们说:“太母性喜饮,朕以越酒烈,不可饮,令别酝,太母宁持钱往沽,未尝肯直取也!”太母喜欢喝酒,朕认为浙江的酒度数太高,让人酿造低度酒给她喝,她不愿意,宁肯自己掏腰包去买。宋高宗的意思是夸她很守本分,花私房钱买酒喝,不愿给朝廷增加负担。
孟皇后活了六十岁,得以善终。她死后十几年,宋高宗和金国议和,派人从金国接回了自己的亲妈韦太后。巧合的是,韦太后也特爱喝酒,与高宗见面时痛哭流涕,说自己很久没有尝到家乡酒了。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宋高宗命令“临安府每月供奉皇太后法酒一石五斗,法糯酒一石”。“法酒”是按宫廷秘方酿造的高粱酒,“法糯酒”是按宫廷秘方酿造的糯米酒,两样酒加起来二十五斗,重约二三百斤。每月供应这么多酒,肯定有富余,喝不完,但是宋高宗让临安府供应这么多,说明他妈一定是海量。
前面只举了孟皇后和韦太后这两个例子,不足以说明宋朝女生都爱喝酒。好在现存的宋话本《三现身》《错认尸》《西湖三塔记》《郑节使立功神臂弓》等故事中都有女生喝酒的情节:媒婆说媒时喝酒,夫妻夜话时喝酒,主人中秋赏月赏给丫鬟们几瓶酒,女孩子过七夕时请闺蜜一起喝酒……总而言之,宋朝女生喝酒,大概就像晚清时期满洲女孩子抽烟一样,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包拯、寇准都是“灌酒小能手”
现代女孩子参加酒局,有时会碰到一些特别讨厌的家伙,他们总喜欢劝人喝酒,不把人灌倒就不罢休。
宋朝也有这样的家伙,比如说,包拯和寇准都喜欢灌酒。
包公当过一段“枢密副使”,那时候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比他年轻得多,都是刚刚进入官场的晚辈,而且都是他的下属,负责协助他管理全国的战马。
有一回,包公带着下属们聚餐,宴席之上,包公举起酒杯说:“大家共同干了这一杯!”所有人都陪着他干了一杯。然后包公又说:“再干一杯!”大伙只好再喝一杯。当时司马光跟王安石也在酒局上,司马光不会喝酒,喝了两杯头就晕了,等到包公让喝第三杯的时候,他撑不住了,对包公说:“我的酒量实在太小,再喝下去会出事儿的,后面的酒我能不能不喝?”包公一瞪眼:“哪有喝三杯就出事儿的,接着喝!”司马光没办法,只好又喝第三杯、第四杯、第五杯……直到喝得头大,包公才放过他。
王安石跟司马光的脾气不一样,他向来不怕领导,宋神宗时主持变法,他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宋神宗提出反对意见,他敢跟宋神宗当面“PK”,把神宗顶得一愣一愣的。他连皇帝都不怕,当然更不怕他的顶头上司包公,他早就反感包公灌别人喝酒,从包公下令让干第一杯的时候就不配合,直到宴席结束,他一滴酒都没沾(参见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卷10)。而包公呢?似乎有些欺软怕硬,专拣司马光那样的软柿子捏,对于敢跟他戗茬儿的王安石反倒无可奈何了。
在灌酒的魄力上,包公不如寇准。
寇准也是宋朝有名的清官,对金银珠宝和香车宝马从来不感兴趣。不过寇准是富二代出身,父亲寇相在五代十国时期赚了很多钱,使得寇准小时候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寇准做官以后,小日子过得比较奢侈,每天晚上只要不值夜班,一准要找人喝酒,而且一定要喝到人人大醉才罢休。
后来寇准当了宰相,爱喝酒的毛病不但没改,还变本加厉了,经常强迫下属陪他喝酒,排座次的时候不按官员品级,只按酒量大小,见了爱喝酒能喝酒的干部,他觉得臭味相投,就很开心;见了不爱喝酒不能喝酒的干部,他就气不打一处来,直想找机会把人家灌高。
再后来寇准从宰相位置上退下来,去地方当领导,碰见一个爱喝酒的下属,高兴坏了,只要有酒局就让他作陪,结果很快把那个下属喝成了胃溃疡。那个下属的老婆找到寇准,跪在地上磕了几个响头,哭着说:“求求寇大人,以后别再让俺们当家的陪酒了,再喝下去他会死掉的!”寇准笑道:“你是女人,你不懂,喝酒是一种享受,陪酒是一种美差,怎么会死人呢?”仍然让那个下属继续陪着喝酒。
据说寇准晚年碰见一位酒量非常大的道士,他不服,跟道士拼酒,道士喝两杯他才喝一杯,既没有人家喝得快,也没有人家喝得多。喝着喝着,他就感觉到胃里难受起来,想停杯不饮。道士却说:“寇大人干吗不喝了?咱俩再干三百杯!”说着就要捏着寇准的鼻子往下灌,寇准这才体会到,灌别人喝酒是一件很不地道的事。
大宋国宴是最虐心的酒局
坦白说,在酒局上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不独宋朝如此,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三国志》里记载了大量相似的案例。例如,孙权让群臣喝酒,虞翻喝得受不了,装醉倒地,被孙权发现,“手剑欲击之。”拔出剑来要砍人家。再比如,曹操带兵到宛城,请张绣及其手下喝酒,谁敢不喝,就让亲兵举起大斧。
曹操的儿子曹丕著《典论》,写到劝酒的恶习,拿刘表举例:“设大针于杖端,客有醉酒寝地者,辄以劖刺之,验其醉醒。”客人喝倒在地,刘表用针扎他们,看是不是装醉,如果装醉,爬起来接着喝。
受历代灌酒恶习的影响,宋朝民间出现了一批专门劝酒的职业人士,这些人在宋朝风俗宝典《东京梦华录》中叫做“白席人”。
在宋朝,谁家有红白喜事,肯定要宴请宾客,假如宾客数量很多,主人一一劝酒是忙不过来的,那就要雇请白席人到场。这些白席人特别能喝酒,特别能说会道,多才多艺。他们端着劝盘,捧着劝杯,单膝跪地,请客人喝完。客人不喝,他们会施展三寸不烂之舌和唱歌、跳舞、玩杂技的本事,让客人不得不喝。到北宋中叶,中原地区的白席人已经发展出整套的劝酒“口号”,也就是合辙押韵、琅琅上口的劝酒歌,你不喝,他们当场给你唱上一大套,就像丐帮弟子守在店铺门口唱“莲花落”一样,让你不得不屈从。
参加这些民间酒局,还不算最虐心的,假如你是宋朝的高官,你受命在国宴上接待外国使臣,或者奉旨出使,去参加外国的国宴,那才叫生不如死。
北宋时期,宋辽和好了百余年,双方每年互派使臣,去对方都城谒见,或者祝寿,或者拜年,或者报丧,或者庆祝新君登基。两国在战场上不厮杀了,却在酒场上厮杀起来,大宋接待辽使,会想方设法把对方灌倒;辽国接待宋使,同样会想方设法把对方灌倒。
据宋人笔记《东轩笔录》,宋使抵辽,辽国君臣必设宴款待,而且是每到一个驿站都要摆一桌酒席。吃酒席当然快活,可是辽国人会跟你拼酒喔!“北番每宴使人,劝酒器不一,其间最大者,剖大瓠之半,范以金,受三升,前后使人无能饮者。”
喝酒用鎏金大瓢,一瓢能盛三升酒。按宋朝度量衡,一升为六百毫升,三升即一千八百毫升,将近两公斤酒,这样凶猛的喝法儿,谁受得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财政部有一个官员刘冕出使辽国,仗着海量,“酒倒”杯干,结果喝大了,丢脸丢到国外,回去被宋真宗贬了官,从度支副使变成了一个知州。
参加如此变态的国宴,假如你不喝酒,等于丢祖国的脸;假如你喝高了,更丢祖国的脸。所以苏东坡和王安石等大臣奉命出使辽国的时候,都曾经死命推辞——不是不想出国,是不想参加那样的酒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