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就业高峰期来临。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再创历史新高。一方面,新动能新产业的快速增长以及创新创业活力的不断提升,正在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形势依旧严峻,“慢就业”等新问题值得关注,就业质量仍待提高。(7月2日《经济参考报》)
如果我们对“慢就业”加以细分,就会发现“慢就业”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积极的“慢就业”,有自己的未来规划和就业计划,只不过是选择一个时段放慢就业脚步,暂时的“慢”,是为了今后的“快”,磨刀不误砍柴工;第二类则是消极的“慢就业”,或屈从于就业压力,或“高不成、低不就”,或有啃老的资本而放弃寻找……后者的“慢就业”潜伏着危机,不利于求职者进行有效的就业,或者干脆讲,这种“慢就业”其实是“懒就业”。
因此,我们对于部分大学生的“慢就业”,不必大惊小怪,而要理性客观看待。对于积极的“慢就业”,他们虽然暂时没有进入稳定的工作序列,而只是因为他们需要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同时,对于消极的“慢就业”,我们则要保持高度警惕。“慢就业”不可怕,怕的是“懒就业”。对“懒就业”者而言,很可能会毁了他们的一生;而对社会来说,不仅是人才的浪费,更会成为社会的包袱。
如何防止“ 慢就业”变成“懒就业”?首先,高校方面要加强毕业前的择业指导,让其明白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知道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其次,学校不能认为学生毕业了就可不闻不问,而是要多“回头看”,看看自己学校的学生还有多少没有就业,并采取措施督促学生积极就业;第三,要加强对学生择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防止他们在追求“高大上”职业这条道上走到黑;第四,应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发动街道和社区帮助学生就业,同时聘请相关专业志愿者为其提供就业、心理疏导等帮助,引导他们增强信心、热爱生活、追求幸福,让他们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和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