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美菱、荣事达等消费品牌誉满全国,安徽跻身轻工大省;
90年代,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兴起,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典范。近年来,以京东方、科大讯飞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安徽工业新名片。
“大块头”的色选机上演“绣花功夫”,精度高达99.999%,意味着十万粒大米中最多有一粒杂质;五轴车铣复合加工机,可一次性完成车、铣、钻、攻、磨、镗等六七道工序,重复定位精度达到微米级……今年5月25日至27日在合肥成功举办的世界制造业大会展示了一批高质量、高品质的制造精品,为安徽制造树立了榜样。
改革开放40年来,从起步期到轻工大省期、工业强省期、制造强省,安徽工业经济发展一步一个脚印,铸就了制造业“钢筋铁骨”,制造大省的地位初步形成。 □邹传科
家电业迅速发展确立“轻工大省”
徽州大道、阜阳路这两条位于合肥市中心繁华地段的主干道,曾经有着另外的名字——美菱大道和荣事达大道。这两条以两家安徽知名家电企业命名的道路,见证了安徽作为轻工大省的辉煌历史。
1983年,50岁的张巨声主动请缨,来到了当时年产值仅176万的合肥第二轻工机械厂。那一年,中国国有企业以扩大经营自主权和经济责任制为主的改革试点正在推进中,企业不仅要自行营销和自负盈亏,还要接受从财政拨款到自筹资金贷款的转变。
那时,张巨声家里甚至连电风扇都没有,他也没见过电冰箱,但他看到了机会。就在1984年,他使这家企业成功转产电冰箱。有着近10年合肥市经贸委工作经验的张巨声在借款的情况下,在当年生产出3008台冰箱。
美过三菱,张巨声给冰箱取了“美菱”这个名字,这个寄托着产业超越的名字,此后果真创造了中国冰箱产业的奇迹。
在安徽轻工发展的历史上,扬子集团也曾是安徽的骄傲。在其巅峰状态的1993年,产值达到10个亿,1992-1993年度扬子冰箱名列中国冰箱业排行榜第2位。
正因为有了荣事达、美菱等一大批领先型的家电企业,1994年,安徽确立“轻工大省”的身份。安徽经济迅速飙升,被誉为华东地区的一匹“黑马”。
据了解,近十年来,安徽省紧抓住家电产业转移和消费升级的机遇,依靠地理位置、资源和人才优势,快速建立了集家电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于一体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
2018年4月3日,安徽省经信委发布了《2017年安徽省工业行业发展报告》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其中透露,2017年,家电产业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全省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件”产量累计达到10575万台,首次突破亿台,同比增长15.2%。我省电冰箱、洗衣机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空调器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彩电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截至2017年底,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33.7亿元,同比增长13.9%,实现利润137.5亿元,同比增长1.7%。
自主创新推动安徽跨越式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兴起,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典范。
1997年3月18日,奇瑞汽车的前身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在芜湖经济开发区一块8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破土动工。
当奇瑞在一片怀疑声中起步时,中国汽车工业正盛传着两个神话:一是汽车企业不与跨国公司合资没有前途,二是企业不达到100万辆以上不能自主研发。然而尹同耀带领着奇瑞以分段集成创新的模式打破了这两个神话:奇瑞从1到100万辆,用了93个月,创下中国乃至世界汽车行业发展之最,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令人注目的“黑马”。
而此时的江汽也正在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在专用客车底盘、轻卡项目的积淀,江淮汽车将目光转向了乘用车市场。2002年3月25日,第一台江淮瑞风商务车正式驶下生产线,瑞风品牌就此诞生,瑞风的成功演绎了引进技术并国产化这样一个学习创新的过程,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随着瑞风的成功面市,江汽大力发展乘用车的格局也就此打开,2004年9月26日,开始进军轿车领域。
自主创新为安徽企业工业创造了辉煌的发展阶段,扛起了汽车自主品牌的民族大旗。90年代,安徽汽车工业的异军突起,是安徽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安徽工业经历“八五”高速增长、“九五”平稳增长和“十五”恢复性增长三个阶段,逐步迈上持续较快增长的平台。但是,安徽工业的综合实力仍然较弱,全省工业生产总值以及在整个产业分工中,安徽工业还处于劣势,多数产业集中在产业链上游,处在价值链低端,很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为此,安徽在推动跨越式发展、加快崛起进程中,积极打造安徽工业旗舰,并通过政策扶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等保障措施完善推进“工业强省”战略。
2006年,“工业强省”首次作为发展战略写入安徽“十一五”发展规划,作为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2007年8月16日,安徽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工业强省大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资源大省向新型工业强省的跨越。
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
进入本世纪,安徽工业发展以创新为第一动力,聚焦智能制造,吹响了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的冲锋号。
2017年5月27日,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大会在合肥召开。时隔1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再次召开“制造强省”建设万人大会,此次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会议提出,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主抓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精品化和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中国制造推进工程,推动实现制造业整体实力、创新水平、融合能力、质量效益、品牌影响五个方面新跨越,打造安徽制造“升级版”。
“让世界聆听我们的声音。”一个以科大讯飞为龙头企业的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中国声谷”在合肥逐渐发展壮大。去年,中国声谷实现年产值510亿元;截至目前,集聚了包括科大讯飞、科大国创、华米科技等200多家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企业,形成从基础研发、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
2017年,安徽省液晶显示屏产量占全国比重首次突破10%达到12.6%,显示器件业对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贡献率达12.8%;近5年,安徽省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实现增长23.5%,总量规模已由2012年的1415亿元快速提升到2017年的4067亿元,5年完成3个千亿元台阶的大跨越。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升空、世界首条量子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开通、“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创造等离子体运行世界纪录……近年来安徽省在量子科技、铁基超导、热核聚变、智能语音等领域展现了“安徽制造”的魅力,成为备受注目的创新大省。
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也是安徽工业发展的最大潜力和强大引擎。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
近五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8025.8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11514.8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超过40%;其中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10081亿元,历史上首次跨越万亿元台阶;五年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