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之父”刘华清:孤军长征的见证
2018年6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航母之父”刘华清:孤军长征的见证

1989年2月,刘华清与嫂嫂、姐姐、弟弟在故居门前留影。
 

刘华清,上将,有“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美誉。

这位出身放牛娃的“布衣将军”,13岁投身革命,14岁参加红军,历经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要职,后成为军委副主席。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军歌的歌词改编就有刘华清的功劳。

纷飞的思绪让记者回到了那次专访的情景:2002年7月3日上午10时整,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如约步入中央军委办公厅所在的办公室。拄着拐杖,带着微笑,迎面缓缓走过来,同我们一一握手…… □ 据《人民政协报》

A 连夜刻印“出发宣言”

红二十五军是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开始长征。据刘华清生前回忆:“这支部队的长征很特殊。自从撤离鄂豫皖苏区,就一直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连遵义会议都不知道,成了一支独立作战的孤军。直到1935年7月,才得知中央红军的消息。”红二十五军纪念馆展示了一幅手工刻印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这是刘华清当年亲手刻印的。

1934年11月15日,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把鄂豫皖省委发布的《出发宣言》原稿交给刘华清,要求他快速刻印,多印一些,发给部队,出发前来不及发,就边走边发。《出发宣言》主要内容是强调当时中华民族危机深重,宣布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北上抗日宗旨,号召全国同胞,不分政治倾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号召国民党军队与红军订立协定,共同抗日。刘华清连夜完成了刻印任务。

当问及“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都经历了哪些战斗,给您留下印象最深的战斗是哪一次”时,刘华清说:“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许多次激烈的战斗,哪一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苏区时,开始是先向西挺进。当时,国民党军5个师和“鄂豫皖三省追剿队”已麇集在鄂东北,正准备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但尚未完全形成合围。我军适时而主动地实施转移,打破了敌人的“围剿”计划。蒋介石急忙调动3个团的兵力追击堵截,先后在湖北枣阳、随州一带,河南境内的桐柏、方城、卢氏等几个地区布置了封锁线,企图将脱离根据地孤军远征的红二十五军围歼于途中。

红二十五军人数虽少,但武器装备好,弹药充足,战斗力很强,指战员们都是经过多次战斗考验的骨干,个个能征善战。后勤、医院等保障单位也都非常战斗化,说走就走,说打就打,全军随时都保持着良好的战斗姿态。“11月17日,我军在一个叫朱堂店的地方突破敌人阻拦,当晚趁夜暗从信阳以南越过平汉铁路,进入豫鄂交界的桐柏、枣阳一带,实现了战略转移的初步目标。鉴于该地区距平汉铁路和汉水较近,机动范围狭小,加之敌重兵压境,难以立足发展,遂掉头北上,向豫西的伏牛山区转移。”

B 血战独树镇死里逃生

长征第10天,独树镇之战,关系红二十五军生死存亡。那一仗,刘华清负了伤,死里逃生。

当时已是11月下旬,寒流南下,气温骤降,而红军指战员却衣着单薄,粮秣不给。但部队仍保持着高昂的斗志,顶风冒雪,向北突进。26日下午,我军正准备从方城独树镇附近越过许南公路时,突然遭到预先抵达在该地区的敌一个旅和一个骑兵团的阻击。同时敌“追剿纵队”5个支队和1个师又随后紧追,形势相当严峻。而那天的气候条件又极为恶劣,我军发现敌人较迟,一时陷入被动。衣服被雨雪浸透,饥寒交加的战士们手指都冻僵了,有的枪栓也被冻住了。敌军乘机发起冲击,并分兵从两翼包抄,情况异常险恶。“在这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冲到最前线,发出‘坚决顶住敌人,决不后退’的命令,使我军很快稳住了阵脚。在他的率领下,指战员们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与敌军展开白刃格斗。”

吴政委的举动让刘华清热血沸腾,刘华清也举枪高喊:“冲啊!”冲着冲着,刘华清觉得左腿被重重敲了一下,身子一歪就倒了。爬起来一看,左腿踝骨上侧被子弹打穿一个洞,鲜血直流。“当时也不觉痛,还要冲。但刚一站起又摔倒,被后面的人抬了下去。”

经过一番恶战,我军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负伤的人不少。刘华清说,自己的伤经过处理,血止了,也不那么痛了,但不能走路。天黑以后,风雪大作,接着转为大雨,部队行动极为困难。但数倍于我的敌军仍在附近,天亮后必将发动新的进攻。因此,军领导果断决定: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带领部队迅速脱离危险区。紧急集合的命令一下,大家都忍受着极度的饥饿和疲劳,又顶风冒雪踏上征程。

“这次战斗后,为了使部队迅速摆脱敌人,军领导决定让我和部分伤病员留在当地养伤,可是我不愿意离开部队,说‘拖着伤腿走可能会死,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坚决要求跟随大部队转移,军政治部主任戴季英才同意让我骑马走。”靠了那匹小马,刘华清跟上了部队的转移。刘华清一直很感激戴季英和那匹小马。

C 弥足珍贵的油印传单

1934年12月,部队来到鄂陕交界的郧西县,领导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彼时,鄂豫陕省委、红二十五军军部驻扎在郧西县关防乡二天门老街,在鄂陕边的郧西、镇安等地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成立农会,逐步建成了鄂豫陕苏区。

鄂豫陕省委、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边不到半年,作战上取得了一连串胜利。红二十五军很快发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击师、抗捐军发展到2000人,还成立了鄂陕、豫陕两个特委。作为宣传科长,刘华清创办了《战士报》。

12月10日,由郑位三撰稿,吴焕先政委审稿,刘华清又亲手刻印了《什么是红军》的油印传单。《什么是红军》传单大约相当于16开纸张大小,油印字迹工整,笔画有力,全文大约400来字,把红军的宗旨、性质、任务及有关政策讲得十分明确。

日后,这张传单被发现之初,未能认定究竟出自谁的手笔。后辗转找到刘华清,经他确认,是他亲手刻印。

这份“镇馆之宝”流传下来并非易事。原来,红二十五军长征到郧西县时,关防乡二天门老街的李玉才参加了红军。1935年5月,家人报母亲病危,经组织批准,李玉才回家探望。同时,他带回了一张红皮纸油印的《什么是红军》的传单。他将传单交给妻子刘玉英,刘玉英不识字,也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她知道这是红军发的传单,决心保存下去。

白色恐怖的艰苦环境中,为逃避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搜查,刘玉英将传单包了又包,小心翼翼藏到墙缝隐秘处。1981年9月,刘立英将这份珍藏了46年的传单交到了郧西县档案馆。

D 红色旋律唱响会师现场

1936年9月初,红二十五军强渡泾河,经镇原、庆阳县境兼程前进,途中多次击败尾追的敌军,于9月15日抵达延川县永坪镇。红二十五军成为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与陕甘红军会师后,为统一指挥作战,统一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于是,刘华清在军团政治部当宣传科长,程坦是政治部秘书长。

红十五军团接连打了劳山、榆林桥两个大胜仗,部队补充了大批新兵。在对新兵进行纪律教育时,程坦建议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为歌曲,让大家天天唱,刘华清赞成。“我们长征到陕南创造新苏区时,程子华、郑位三要我天天去部队教唱歌,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觉得太麻烦,也曾有过把它编成歌曲的想法。但天天赶路没精力,另外我没有音乐知识,也就作罢。现在真是不谋而合,但程坦也不懂音乐,我们就借用鄂豫皖苏区流行的《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歌谱,唱过来哼过去,一唱一哼很合拍,于是在《红色战士报》登出这首歌,很快就传唱开去。”

这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11月初在甘泉地区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会师后,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在庆祝会师大会上,红十五军团的官兵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立即引起全场注意,“很出了点风头。会后不久,许多部队都学会了这支歌”。

这支红军歌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军队任务和纪律要求的变化,歌词做过相应的修改。1950年,原总政治部组织文艺专家对歌词又进行了修改;1957年,再次修改,就成了现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