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辉
在出租车上扫码就能直接购买零食饮料、享受按摩服务……这些新装备正在多个城市的出租车上搞试点。车载便利店出现后,有出租车司机表示,自己可以从中分成,净赚一个月的伙食费;有乘客则表示担心,这样的销售行为是否会影响车辆行驶安全。(5月20日《北京青年报》)
任何创新都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扬长避短、逐步完善。最新出现的车载便利店、按摩椅亦是如此。首先,它们作为一种全新的出租车增值服务,既丰富了乘车体验,拓展了服务内容,也确实方便了乘客,满足了乘客的一些客观需要,同时当然也是给出租车公司和司机带来了增收新途径,可谓各取所需、一举两得。
可是人们也担心出租车司机当了“店主”以后会热衷“带货”,尤其是在开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频繁向乘客推销这种“新奇特”商品服务或回复他们的咨询,以及与好奇的乘客“愉快地交流”,这样会分散司机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分心驾驶”,形成各种交通安全风险。
在笔者看来,对出租车“带货”现象,要且看且规范。一方面,要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从其实际运作来看,有的第三方平台开设此项服务已经两年多,并未发生过因司机“带货”而引发交通事故的案例,可见其安全性还是有一定保障的。另一方面,对各种创新还是要给予一些宽容,保持必要的耐心。对出租车“带货”、司机兼职搞“副业”,可以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逐步对其加以规范、调整以及改进完善。
当然,对于“车载便利店”这种新业态,尚无统一的监管政策,但是监管部门也不能视而不见或无动于衷。对有关它们的各种争议担忧和问题苗头,作为监管部门应当保持高度关注并积极展开针对性调研,视情适时出台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和调控措施,及时防范化解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明确权责利划分和纠纷处置机制,确保这种创新事物在安全、有序、可控的轨道内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