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欢使用方便快捷的微信语音功能,但最近市民张珂却因为使用这一功能,被领导要求重发文字版,事后还被公开批评“工作态度有问题”,这让他郁闷不已。记者调查发现,如今,许多人都因为“不方便听”“容易误听”“容易带来压力和麻烦”等原因,反感收到微信语音。(《重庆晨报》4月16日)
是领导过于死板、较真,还是下属工作方式真的有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实事求是,即回到特定场景中换位思考,考虑对方的需求是否过分。也就是说,这可能不单单是个使用习惯的问题。
以新闻中的这位下属为例,给领导汇报工作时,连续发送几条数十秒的语音,自己是便捷了,但考虑过对方的感受吗?语音不够正式倒在其次,关键是相较于文字表达,语音存在很多短板:首先,通常情况下,文字比语音更有条理。打字的过程也是阅读的过程,即使表达错了,还能修改,这都是语音不具备的优势;其次,文字表达更加准确。有的人发音不够标准,或者表述比较模糊,一般通讯也许没问题,但在工作沟通时,可能为对方带来不便;再次,阅读文字的效率更高。一段语音,必须听完才能知道对方的全意,有时不方便听,有时没听清还要重头再来一遍,而阅读文字的效率要高得多;最后,语音不便于信息保存和修改。虽然也可以“翻译”成文字,但时常有误,如果对方想修改、分享和查找部分内容,就十分的不便。
语音当然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输入效率更高。在微信这个社交工具上,主要的联系对象是亲朋好友,随意发一条几秒钟的语音,确实可以提高沟通的效率。然而,工作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交场景,沟通的内容对传播形式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更多地考虑对方的需求,而不是只图自己方便。一句话,任何沟通都要有“场景意识”,即考虑对方的感受,即使在没有微信时,打电话不也得问问对方“说话方便吗?”在告知对方一项重要且详细的内容时,不也经常说“我给你再发个短信”吗?由此来说,这位被批评的下属看似是考虑不周,可能还真的是态度有问题——只图自己方便怎么能把工作干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