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安庆市作为安徽省首批林长制试点城市,全面启动林长制工作。通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全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设立林长6034名,建立5400余名护林员队伍;实施绿色长廊、芭茅山改造、湿地保护利用、“青山白化”整治四大试点示范工程,围绕“增绿”、“护绿”、“用绿”下功夫;注重把林长制与发展产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助力乡村振兴、助推脱贫攻坚,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把荒坡荒山变成绿水青山
安庆境内不少荒山,仅太湖县芭茅山就有近30万亩。芭茅(五节芒)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发达根状茎,生命力非常强盛。芭茅冬季叶片枯萎,春天开始萌芽,极易引发山火。芭茅山成了该县森林防火的“最大隐患”“最大顽疾”,广大干群谈“火”色“变”。得先把荒坡荒山改造成绿水青山,进而才能变成金山银山。这就需要通过林长制来强力推动,正如有的基层干部说的,“林长就是新愚公”。在此基础上,太湖县举全县之力打响“消灭芭茅攻坚战”,通过改种毛竹、油茶等方式,消除芭茅山安全隐患,提升生态和经济效益。
曾经满山疯长的芭茅如今已被一片片“茶山竹海”代替,一片片新绿让大山焕发出勃勃生机,森林防火被动局面得到历史性扭转。截至目前,太湖县已改造9.1万亩,剩余8万亩2年内改造完成。
“绿色长廊”扮靓城市道路
绿色长廊工程是桐城市全面落实林长制工作、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桐城样板”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桐城市强力推进市域道路绿色长廊和绿化提升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公路沿线绿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为平原地带增添绿色风景线。
由于投入资金巨大,项目经费成问题。政府采取“谁绿化谁所有,谁投入谁收益,谁经营谁得利”的经营原则,推广“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建设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一方面解决了政府短期一次性投入不足问题,一方面解决了绿色长廊后期抚育难题,实现了“建”“管”有机统一。按绿色长廊建设30年测算,政府累计投入5689万元,节约成本2831万元。
据了解,目前206国道桐城南段土地流转已完成,城区5公里绿化提升工程也在全面推进。下一步,确定2020年前,按照景观化、彩色化、层次化的“三化”要求,对现有道路绿化进行全面扩绿提质,打造市域内最靓丽的绿色通道。
保护湿地就是创造未来
望江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自然资源尤其是湿地资源丰富,有4大淡水湖泊、7条主要河流,全县湿地面积29094.6公顷,占县域总面积21.43%。其中武昌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11431公顷,拥有丰富的植物、鱼类、鸟类等生物资源,2017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
湿地作为望江县宝贵的自然资源,不仅具有调节径流、蓄洪防旱等方面的功能,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但近年来,湿地却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有些甚至遭到了严重破坏。为了保护大自然馈赠的礼物,望江县试点武昌湖湿地保护与利用工程,重点整治围湖造田、围网养殖、污水排放等问题,8.1万亩围网全面撤除。此外,还完成武昌湖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申报材料已报送国家林业局,力争到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
望江县政协委员方结云曾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久的将来,生态建设将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湿地。”
减少“白化”还原“青山”
安庆市宜秀区在推进林长制过程中,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把“青山白化”专项治理作为重要抓手,坚持疏堵结合、建管并举。省委副书记信长星在宜秀区考察时对整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推行林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用制度守护好山好水。
整治力度上,政府不遗余力,全面实施“一减一增一管”的治理模式。减少白化方面,实行严打、严管、严治;增加绿化方面,紧盯重点区域,项目化管理、一体化推进,确保增绿见效。管控责任化方面,管理网格化,严格落实各级林长、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职责,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青山白化”专项治理共投入近2000万元,设立区级林长9名,乡镇级林长47名,村级林长113名,护林员516人,公示牌51块,建成区、乡、村三级林长体系,截至目前已完成1000亩治理任务,
全区现已投入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完成绿化造林8700亩,森林蓄积增长近12000立方米。2018年,宜秀区制定目标将重点区域坟墓绿化整治率达到100%,全年完成“青山白化”专项治理面积达到800亩,提前一年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