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上窑镇一位73岁的老人坚守寿州窑传统烧制已经55个年头。他就是安徽省寿州窑非遗传承人——沈德亮。满头白发的他看上去精神抖擞,满手泥料的他指导当地小学的孩子拉胚制作寿州窑罐子。
寿州窑始烧于隋代,盛于唐,以首创黄釉而著于世,名列唐朝各大窑口第五,存世350年,失传1200年,这是一段在千年尘埃中烁烁闪光的历史。隋代开始烧青瓷,主要产品有碗、盘、枕、杯、注子、玩具等,窑址在淮南市上窑镇、观家沟等地。寿州窑特点鲜明, 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色紫”,同时,寿州窑以中原文化为主,兼含南北方文化,并具有地方特色。上世纪60年代初,寿州窑遗存的碎片重见天日。寿州窑古时记载的有三窑:倒焰窑、圆窑、笼窑。据史料记载,1960年以后,经多次调查发现,寿州窑窑址主要分布在上窑镇、凤阳县等地,集中在高塘湖、窑河沿岸。
“烧窑关键是火候!”沈德亮用仿制的馒头倒焰窑经无数次摸索,掌握古寿州窑的烧制方法。寿州窑手工制作技艺主要有六道工序,包括采料、制泥、制坯、上釉、装饰、烧制,每个环节都很关键。其中凤鸣壶就是寿州窑的代表作品之一。壶内装上清水,倒出水时伴有清脆的鸟鸣声。因为制作要求精细,难度大,一般人很难烧制,沈德亮却是成功者之一。因为有着对寿州窑的热爱和坚持沈德亮才能制出一把完美的凤鸣壶。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接触,一是怕累、二是枯燥、三是工艺要求比较严,很多学徒学一半就走了,不愿意做。作为省级非遗传人沈德亮最担心也是传承。好在也有慕名来求学的学生,他表示,只要身体允许,就会坚持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