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吾之所有 一毫而莫取
争奇斗艳的民国文人笔名
清风两袖 不带寸棉
3上一篇 2018年1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清风两袖 不带寸棉
况钟:秉心方直,律己严明
 

况钟出身于明朝江西靖安的一个贫寒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秉心方直,律己严明,习知礼仪,处事明敏。步入仕途后,因勤谨清廉、博学干练,深得朝廷器重,生平获朝廷31次奖赐。

宣德五年(1430年),况钟受命前往当时“天下第一剧繁难治”之府——苏州,担任知府。临行前,朝廷关照他:“千里之民,安危皆系于尔,必使其衣食有资,礼义有教。”同时,还要求他注意体恤百姓之疾苦,“均其徭役,兴利除弊,一顺民情”。由此可见,况钟是多受朝廷倚重。

初到苏州,况钟清醒地认识到:“法不应则吏奸难除,而民终不得蒙其利。”所以,他下车伊始,就着手解决吏治问题。据《明史·况钟传》记载,况钟初到苏州府衙处理公务,衙门里的群吏环立堂上,请知府大人下判牒,暗地里在察言观色,看新上任的知府如何行事。况钟假装不明白,左右顾盼,四下询问,唯以衙吏的意见和主张而处置。衙吏暗中大喜,私下里纷纷传言:“太守暗,易欺。”不料,三天过后,况钟把衙吏召集起来,对他们严厉地说:“先前有某事应该办,你们却阻止我;某件事不应该做,你们强逼我去做。你们这群人在衙门中摇摇笔杆子,动动嘴皮子,徇私舞弊之风盛行已久。按律处置,罪当死。”说完,当场诛杀几个贪虐不法之甚者,以儆效尤。其他人等,统统被训斥了一遍。一府大震,自此之后,苏州府中所有的官员、衙吏皆奉公守法。

苏作工艺素来就名闻天下,所以,明代以来,皇家派遣太监到苏州来采办各种织物、器物也就极为频繁,《明史·况钟传》中就有着明确的记载说:“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那些打着皇家旗号的太监,来到苏州“人人思饱囊橐而去”,耀武扬威,作威作福,借机敛财,贪赃枉法,“郡佐以下,动遭笞缚”。面对来自宫中的这些太监,况钟毫无惧色,和这种恶习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上奏朝廷,力陈此弊,最终使苏州地区太监扰民的现象基本平息。

况钟还多次向朝廷上疏,力争减省苏州的重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朝廷多次赦免了苏州名目繁多的不合理赋税,最后,每年“减省一百五六十万之数,俱为永制”,这些无疑大大地减轻了苏州百姓的经济负担,也为苏州经济的再度繁荣兴盛创造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对于这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苏州人是心怀感恩的。况钟在苏州时,曾因为丁忧而离开,“郡民诣阙乞留”。丁忧期满后,况钟复任苏州。直到正统六年(1441年),况钟任苏州知府九年,秩满当迁,要到京城述职,并接受吏部的考绩。在况钟离开苏州的时候,苏州百姓恋恋不舍,郡民二万余人,纷纷上书,乞求让况钟留任苏州府。在此情景之下,况钟写下“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以明心迹。

在京城考绩中,朝廷为表彰况钟的清正廉明,诏进授正三品俸禄,并让他继续担任苏州知府。当况钟再次返回苏州时,苏州人民喜悦无比,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太守不回,我民不宁。太守归来,我民忻哉。”

在夙兴夜寐的辛劳中,一代廉吏况钟于正统七年岁末(1443年初)死于苏州知府任上。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