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吾之所有 一毫而莫取
争奇斗艳的民国文人笔名
清风两袖 不带寸棉
下一篇4 2018年1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非吾之所有 一毫而莫取
苏东坡:清廉之人,目中无钱
 

王国维曾经称赞苏轼:“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子瞻就是苏轼。这四位诗人之所以受到王国维的推崇,除了他们的诗歌成就之外,还在于他们高尚的人格。

人生,必须要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苏轼在《赤壁赋》云:“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不是我的,要分毫不取;就是我的,亦不可沉溺。苏轼《宝绘堂记》提出了“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观点。“寓意于物”指以物来寄寓自己的感情,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留意于物”,指以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从而实现占有的目的。君子可以欣赏美好的事物,而不可以沉溺美好的事物。

此文还以苏轼的亲身经历来论证。他年轻时酷爱书画到什么程度呢?家中收藏的,唯恐失去;别人拥有的,唯恐得不到。后来幡然醒悟:“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从此之后就不再沉溺其中。

清廉之人,目中无钱。苏轼就是这样的人,“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苏轼在《东坡志林·梁上君子》里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小偷听说,苏轼护卫魏王墓葬得到了一笔钱,便连续两夜光顾苏轼的家,可是却什么也没有偷到。因为苏轼从不蓄钱财,所得到的数千缗赏赐,早就散去了。元祐三年,李廌在苏轼知贡举的科考中落第,离开京城之前,苏轼可怜他家境贫寒,将朝廷赐给他的天厩马赠与李廌。

苏轼主政地方,十分关注百姓民生。据《清波别志》载,苏轼知杭州,曾拿出私帑金五十两,在城中开办“病坊”一所,名“安乐坊”,聘请高僧名医为百姓治疗,三年治愈上千人。元祐初年,苏轼在京城为官,一位朋友派人送来黄金五两、白银一百五十两,他辞谢不受,在征得友人同意后,以友人的名义捐赠给杭州的安乐坊。

生活顺遂之时助人为乐并不难见,难能可贵的是在人生逆境之中还能乐善好施。苏轼贬谪惠州,生活困顿,仍“率众为东西二桥,以济病涉者”。为修东新桥、西新桥,苏轼捐赠了御赐的犀带,此外还动员弟媳妇史氏把当年入宫得到的赏赐黄金数千捐赠出来。

苏轼用《周礼·天官·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作《六事廉为本赋》谈古今官场最关键的廉洁问题。所谓六事,即善良、能干、恭敬、正直、守法、明察。这是官吏应具有的六项素质和应有的六项表现。“廉”有考察之意,亦有清廉之意,苏轼认为清廉是六事的根本。

在个人的生活追求上,苏轼显得豁达大度。他在密州太守任上写的《后杞菊赋并序》说:“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认为无论哪种情况,“卒同归于一朽。”他贬谪黄州期间,穷日子到了精打细算,甚至抠门的地步,但他如此解释说“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不但不觉得丢人,而且好处多。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