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六七岁时,搬着小板凳跟着哥哥去村里破庙里开始认字,这一认就是十多年,后来还上了大学。毕业后教过几年书,做过单位文职工作,有时候比葫芦画瓢,拼凑些文字,自己的文章偶然在报纸上发表,勉强也算文化人。
随着年龄增长,对文化的认识又开始模糊起来。到底什么是有文化,认字就是有文化吗?最近看到一种说法:“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突然觉得,我充其量只是认识几个字而已,离文化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某重点幼儿园招聘幼师,在面试那天,面试考生或衣着光鲜,或文笔出众,或能说会道,或毕业名校,但面试老师都不太满意。后来来了一个穿戴朴素,相貌一般的考生被录用了。究其原因,是这个面试者在幼儿园的一个通道旁,看见一个哭泣的孩子,别的考生都视而不见,绕道而过,唯独这个考生停下来不断安慰这个孩子,直到孩子停止哭泣,这个考生才去面试了。所有面试考生都不知道,这就是一道面试题。当他们为了面试绕着走过孩子时,基本就错过了这次工作的机会,一个不能从内心里去爱孩子的人,谁能放心把孩子交给你?
文化是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夏天,在一个消夏夜市上碰到一件事,一桌客人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邻桌客人因有老人和孩子,实在吵得心慌,委婉地劝了大声喧哗的客人,结果被劝的人不识趣,偏要这么做,另外一桌客人看不下去了,动了粗,大声喧哗者被打住院。做人不能心里只装着自己,还要考虑身边人的感受。
文化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一的士司机载着客人行驶在偏僻路段,突然看见从前面一个骑摩托车的人的口袋里洒出许多百元大钞,而摩托车司机全然不知,的士司机全力追上这个衣着朴素的民工司机,并果断回头帮助他把钱悉数捡了回来,当客人问的士司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的士师傅说:“谁挣钱都不容易,尤其是民工,他这次掉的钱,也许是一家老小的生活费,也许是孩子的学费,也许是父母的救命钱,如果钱丢了,是要逼上绝路的。”一个人的教养中,必须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知道别人的不易,懂得换位思考。
想想有多少时候,我们能够不需要别人提醒,就知道检点自己的行为;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恪守做人的本分;能够为别人着想,去帮助他人?
读书的目的在于改变气质,变俗气为高雅;在于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变无知为有知。如果一个人,读了不少书,却不明白做人的道理,处处为自己着想,又怎能算有文化呢?充其量算认几个字罢了。
我们不光要读书识字,还要在为人处事,修身养性方面补补课,不要让灵魂落后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