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人造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开通……合肥创新魅力日益凸显。1月19日至21日,“千人计划”专家合肥行活动——“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合肥举行,近30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来肥参会。
据介绍,本次活动是经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2017年秋季执委会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中央部委、省、市有关领导以及来自海内外的近30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来肥参会。记者了解到,活动期间,近300名“智库”围绕合肥创新型城市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就经济发展、人才建设、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等话题进行互动交流。此外,合肥市还安排了多条高新技术产业考察路线,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肥创新创业提供咨询和帮助,进一步宣传合肥、推介合肥。
据悉,截至2017年12月,合肥共有各类人才173.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86万人。 其中,在国家级以上人才中,两院院士108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74人、国家“万人计划” 专家10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52人。在省、市级人才中,安徽省“百人计划”专家113人、安徽省“特支计划”专家76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76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325人次、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72人、合肥市“百人计划”166人、庐州英才79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06人。
▋陶俊 记者 沈娟娟
对话
新西站将突出“站城一体”理念
吴晨:北京市政协常委、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合肥南站就是我领衔设计的,传承了安徽历史,突出‘四水归堂五岳朝天’的理念,而去年初,我还开始参与合肥新西站的设计工作。”来自设计界的“千人计划”专家吴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合肥西站将推出“第四代高铁车站”的概念,更倾向于车站枢纽和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
吴晨说,合肥蕴藏了大量的科技思想和创新机遇,作为省会城市,发展速度十分可喜,特别是在创新上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未来在创新基础、创新平台等方面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
“这次将进一步对合肥这座城市加深了解,加强学习。”吴晨介绍,2003年以来,他主持了中国四大枢纽火车站中的北京南站、广州南站和南京南站站房设计工作,之后又主持设计了合肥南站等站房设计工作。
而在合肥新西站的设计过程中,他透露,将突出中国第四代火车站“站城一体”的设计理念,以城市设计为技术平台,构成以车站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空间网络,“形象更面向于未来,融入多种新技术,包括绿色建筑、智慧建筑以及多种高新技术等。”
合肥可在“创业”上多发力
陈大可:卫星海洋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海洋学家。1989年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学研究所多尔蒂高级研究员和拉蒙特研究教授。2008年入选首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
这一次,“千人计划”专家陈大可第一次来合肥,但对合肥的印象特别深刻,“之前听说合肥有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基础研究人员,我特别羡慕。”
陈大可表示,合肥在国家大科学装置上发展迅猛,是全国科技创新的高地之一,引才方面做得特别好,这是有目共睹的,但跟他所在的杭州相比,创业却显得稍微有些薄弱。
“杭州创业者特别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更直接,所以合肥可以在创业上有所发力,让创新和创业的关系平衡一点。”陈大可建议,中科大的吸引力很大,合肥可以此为契机,更多地引进创业人才,打造高端人才汇聚的基地。
合肥文化原矿需要能工巧匠雕琢
陈正哲: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院长。
作为一名文化行业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陈正哲更希望,合肥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树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艺术的发展对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人类的精髓,会永垂不朽。”陈正哲告诉记者,跟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不同的是,文化艺术发展会留下一些瑰宝,而且是永远不会淹没的。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最优势的资源,要把它挖掘出来,就像是宝石原矿一样,再请人精心雕琢,经过专家或专家团队的提炼,整合成一个文化特色,这样才会形成自己的文化自信。”陈正哲介绍,这其中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需要能工巧匠对素材进行雕琢和加工,“我看到合肥人认真、专注、热情,希望合肥文化艺术能蓬勃发展。”
短时间内要关注化石能源清洁化
刘科:美籍华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兼首席科学家。
刘科是一名关注清洁能源的“千人计划”专家,他认为,华东地区存在雾霾现象,这是大气质量向我们敲起的警钟,“总的排放量差别不大,发生雾霾主要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刘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合肥经济发展到今天,更应该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的平衡,没有什么是比空气、水等更重要的。
“太阳能、地热、天然气等所有的清洁能源都要发展,任何一种清洁能源都不可能形成主导地位。”刘科觉得,在10~20年时间内,化石能源不可能退出历史的舞台,所以应该着重解决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的问题,一方面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一方面重视化石能源清洁化,形成技术积累,共同为低碳环保做贡献。
合肥是个人才“强磁场”
刘青松:青年“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磁共振生命科学部副主任。
刘青松不是合肥人,也没有在合肥读过书,2012年,学成回国后,他去了几个城市,最后相中了合肥的“人文环境”。
“合肥有科大,是个人才汇聚的地方,用另一句话打比方,合肥是人才的强磁场。”刘青松说,来合肥市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除了感觉到温暖外,也感觉到合肥乃至安徽对人才非常重视。
用刘青松的话说,安徽是一个吸引人才的地方,可如何让更多的人才来合肥扎根?刘青松建议,在引才引智上的观念可以拓展,世界上有用的人都可以为合肥所用,把安徽迎客松的好客文化变成欢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合肥扎根,成为真正的合肥人。
“我们小区有个外国人,想在合肥买房子却因为户籍制度买不了。”刘青松觉得,合肥可以改进相关户籍制度,让外国人更好更快地来合肥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