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旭初
上海烟花爆竹管控今年进入第三年,已连续两年基本实现“零燃放”。习惯成自然,绝大多数市区居民已适应了安静地过节。(1月1日东方网)
上海的情形,也是许多其他地方的缩影。过年不闻爆竹声,这在以前曾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而现在安静地过节已习惯成自然,这个变化是很了不起的,它不仅成了生活中的一个新气象,而且证明了风俗习惯能改。离开了时代背景,无法判断风俗习惯的孰优孰陋。许多传统民俗活动,都是与彼时生产力、科学昌明程度相适应的,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寄寓着人们的意愿。比如说,时至今日,谁还相信世上有一个叫“年”的怪兽,需要放鞭炮吓走它?更不必说,老祖宗不知道燃放鞭炮会产生危害健康的PM2.5。放鞭炮如此,其他一些风俗亦如此。
鞭炮不放了,是大势所趋,这叫“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市民认同不放鞭炮,体现了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强化与文明程度的提高。何况,有生命力的民俗活动一定有蓬勃的生命力,不用刻意守护,倒是不能正视民俗的产生、演变及消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捧着有形无神的“空壳”不放,那才是自欺欺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存在决定意识。老祖宗说“知乎者也”,我们讲“普通话”;老祖宗结绳记事,我们用电脑;老祖宗穿长袍马褂,我们着时装革履……既然“人不同”,“风俗”岂能“俗一统”?传统风俗能生生不息,就因为在绵延中革故鼎新,把时代精神融入传统风俗,让传统对接现实,使传统节日彰显的价值观中融进现代人的生活取向,寻找一种生气勃勃的演进,这才是去芜存菁的继承和弘扬,才是传统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