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如何在传承中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安徽正在逐步完成自己精彩的答卷。
文化保护和传承从校园抓起
12月26日下午,合肥市蜀山区首届“小小戏曲家”校园戏曲大赛决赛展演活动正式启动,京剧《梨花颂》及黄梅戏《对话》、《鹊桥》等一批优秀剧目逐一登台亮相。来自合肥市蜀山区区属中小学、幼儿园的“小戏曲家”们用清亮的嗓音、唯美的扮相、生动的表演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蜀山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蜀山区于2016年12月全面启动“戏曲进校园”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成立戏曲社团39个,涉及庐剧、黄梅戏、京剧、昆曲等多个戏曲种类,30所学校将戏曲知识纳入课程。下一步,该区将继续加大投入,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全覆盖。而在新站区,“戏曲进校园”已经达到了100%。
如何全面普及推广传统戏曲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和普及?自2016年10月合肥市被安徽省确定为“戏曲进校园”首批试点市以来,该市即精心筹划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全省先行先试,探索创新“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体制机制,以庐剧、黄梅戏为重点,兼顾其他戏曲剧种,开展“戏曲进校园十个一”工程,并提出到2018年实现全市所有中小学戏曲演出、普及教育、特色活动等全覆盖,让戏曲走进校园,让学生走近戏曲,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
而在高校,“国风”同样代代传承。近日,由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10所高校学生联合在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举办的国学文化节活动,由“国风七艺”迷你古镇活动、国学文化竞赛活动和射礼活动三大模块组成,内容包括国学知识竞赛、琴棋书画展演、传统礼仪等。
在国学文化节闭幕式暨射礼活动中,10余名身着汉服的青年学生按照古礼的程序和礼制分别进行了射礼仪式中的备礼迎宾、祭酒开礼、配耦纳射器、旅酬送宾等环节,生动再现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射礼文化。
作为射礼活动的司射,合肥工业大学学生张建峰说:“射礼在当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再现和演绎,更是为了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大学生当中广为流传,重视传统文化,重视传统礼仪。”
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常态化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记忆和底蕴,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代代保护、代代传承,不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常态化。
铜陵市于2016年底完成了国家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铜陵市共发现登记可移动文物4471件(套),进一步理清了文物家底,促进了该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在项目建设方面,铜陵投资850万元建设市非遗展示馆,目前项目建设和展品征集工作同步进行,年底前即将建成开放。完成了一批省、市保单位的修缮保护工作;对国保单位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和展示厅进行“抢险加固”,古镇、古村落修建保护成效显著,完成了对澜溪老街和龙潭肖村的修缮工作,大大提升了古镇古村落的文化影响力。
在增强非遗保护与传承活力方面,铜陵市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力度,着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建立了失蜡法、白姜制作技艺、东乡武术等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节庆日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演活动,举办了《枞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巡回展》、现场剪纸展示、“随心车杯”全国龙舟赛等活动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拍摄非遗纪录片《拾遗》,展示了铜陵非遗文化的厚度和传承。
为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常态化,该市还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立法规划,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铜陵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条例》,该《条例》已经获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批准,即将于2018年1月1日颁布实施。
在池州,该市近年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多措并举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积极成效,呈现良好局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也是蕴藏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更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广工作,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2015年7月,池州市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师带徒”工程。经各地积极申报,经专家评审、公示,确定了9个非遗项目,10位名师,35位徒弟,进行为期1至3年的学习,旨在建立健全池州市非遗传承推广机制,培养一支技艺精湛、素质优良、适应池州发展需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队伍。
“我从小就听父亲唱,所以对傩戏也十分感兴趣。这几年,市里开展非遗‘名师带徒’工程,作为传承人平时都在各地努力搜集傩戏剧本,也积极寻找新人。近两年,每年都带七八名徒弟,年轻的只有13岁,现在都可以登台演出。”国家级非遗项目池州傩戏国家级传承人姚家伟正是通过“名师带徒”,将池州傩戏代代传承下来。
在传承中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
日前,安徽省文化厅关于支持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文化类特色小镇主要运用“文化+”的动力和路径有效传承传统文化、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资源整合、促进文化产业融合,使特色小镇树立鲜明文化标识、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充分发挥文化在特色小镇宜业、宜居、宜游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省建设文化类特色小镇的重点任务包括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支持传统工艺传承发展,支持传统戏曲传承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安徽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不仅经济要冲刺,文化也要冲刺,要紧扣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如何在传承中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 安徽省文化厅厅长袁华认为,重要任务之一,是要着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物保护,继续推进一系列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民间传承、礼仪规范、文艺创作等各个方面,赋予新意、创新形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结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新型城镇化试点、传统古村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建设,努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体系。开展振兴传统戏曲、传统工艺、名师带徒、中华典籍整理、非遗濒危项目采录等工程,开展非遗进校园、进乡村等活动,发挥优秀文化滋养心灵、滋润生活的作用。进一步整合、发掘安徽文化品牌项目,加强文化交流,推动安徽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