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冬日,坐在11楼的家中,68岁的夏光静手拿着两张照片,看着上面20多张活力十足的少年脸庞,陷入了回忆中。
那是两张翻拍的照片,其中一张的来源是1959年《安徽画报》“庆祝建国十周年”专号的封面。戴着红领巾、扎着两个麻花辫的夏光静身穿白色碎花衬衣,坐在同学们的中间,笑容格外灿烂。“看到这张照片时,我的孙女一下子就认出中间那个是我。可是,50多年过去了,我自己却叫不出很多人的名字了!”
与最好的朋友共同入选
1959年,十岁的夏光静上四年级,在始建于1936年的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就读。
一天,阳光正好。夏光静被班主任薛祖莲叫到了旁边,布置给她一个任务:去学校对面一座高楼的楼顶上拍张照片。
和她同去的还有两个同班女同学。“我们三个女孩上小学时就非常要好,家也离得很近,平时经常在一起玩。后来刊登的照片上,我们都靠在一起。你看,这是舒娟、我旁边这个是周小光。至今,我们仍然有联系,大家各在一方,但都彼此牵挂。”夏光静指着照片上的女孩说道。“拍照的地点已经不存在了,就在长江路合肥市口腔医院的旁边。摄影师当时不知道姓名,后来才得知他是中国摄影开拓性的人物——卢施福。当年,他担任《安徽画报》社摄影顾问。”
与共和国同岁是入选标准
提起当时一起拍照的15个少先队员,夏光静称,大家都不是同一个学校的,除了长江路第二小学的,还有长江路第一小学的。
“所以,我们当时有的人互相都不认识,而且当时的联系方式没有现在的便捷,照片拍完后,大家各回各的学校,有的人从此再无联系!我印象中最深的是,我们都是同岁,因为拍照是为建国十周年准备的,因而当时入选的孩子们都是与共和国同岁。”
不过,当夏光静进入合肥一中时,她惊讶地发现,当年一起拍封面人物照片中的一个男孩,也成为了她的初中同学:“他叫黄学志,初中同窗过很短的时间。因为我最开始是在俄语班,后来中间又进了英语班。”
期待着50余年后的重逢
当作为《安徽画报》封面人物登出来后,还在省卫生厅工作的夏光静父亲非常高兴,立即去买了一份,并郑重地交给了女儿收藏,夏光静也很珍视它。可遗憾的是,经过数次的搬家,这份当年的刊物也不见踪影了。
“周小光爱人的妹妹和我妹妹熟识,因此我们又建立了联系。那天当她告诉我,拍照的15个孩子已经找到14个时,我的心情十分激动。现在,盼望着、期待着50余年后我们再重逢,已经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