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古为采珠名城,素有“淮上明珠”之称。龙子湖畔的蚌埠市博物馆馆藏丰厚,珍贵文物近1500件,其中尤以“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 和“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瓷盖罐”二者为最。前者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雕题纹面”最早实物例证,后者则为国内目前保存的少数几件元青花瓷器珍品大罐之一,由于承载的文化厚重、世所罕见,二者被齐誉为“蚌埠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张治/文 张倩莹/图
A
双墩先民 远古留美
七千多年前,摩挲大地光雨交融,历史暗角下的淮水更是激流不驯。居住在今蚌埠双墩地区的远古先民善制陶塑,并且已有雕题(把纹饰刻在额头上)纹面(把图案和花纹黥刺在脸上)的习俗。
时河轻拨,流光分荡。走出七千多年前的陶土,这件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安静守候着淮河的日出和日落。从双墩遗址到蚌埠市博物馆,从发掘废坑到堂皇展馆,它始终闪亮,不与众同。
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高6.3厘米,宽6.5厘米,为国家一级文物。其整体经手工捏制后烧成,表面荧光闪闪,夹云母碎末,头像眉弓突出,双目圆睁,目视前方,鼻子扁平微翘,小嘴张开,右耳有一穿孔,展现出一个美丽少女的形象。五官比例恰当,凹凸对比适度,体现了七千多年前淮河流域先民们古朴的审美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该头像于左右脸颊上各有5个戳刺点连成一线的斜纹,是为纹面。额头上刻划有2个同心圆纹,此类雕题象征着远古先民对太阳的崇拜。
“它不仅是我国新石器时期最珍贵的原始艺术品之一,更是全国同时期出土的陶塑人物像中最高水平的体现,它的发现对淮河流域的文化流动和传承关系有重大意义。”为考古奉献一生的蚌埠市博物馆原馆长徐大立激动地说道。
B
墓贼打眼 青花幸存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自宋元至明清,青与白,一直是瓷器永恒的美。
采蓝终日,青白汇融,密瓷细笔,青花所出。作为泛大众化的美学追求,元代青花瓷器横空出世,美誉世界,其中尤以——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瓷盖罐为珍品。
“1973年,这件元青花瓷罐出土于蚌埠市东郊曹山南坡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汤和墓中。”徐大立感情深挚地介绍说,“汤和是明朝时的信国公,汤和下葬没多久墓室就被盗,不过万幸的是,当时的盗墓贼只对金银珠宝感兴趣,对这件青花瓷则‘打了眼’,只是将它随意踢翻在墓室门后,所以它才能幸免于难,经考古发掘出土。”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瓷盖罐通高47.5厘米,口径15.6厘米,小口且口沿平整,唇部呈方形,束颈,溜肩,腹部上鼓下收,圈足宽矮,足径略大于口径,形制敦实厚重。配有帽形盖,盖顶堆塑一宝珠钮。主体纹饰为器物腹部所绘缠枝牡丹纹,正侧穿插横向排列,立体感极强。其为苏麻离青色料,白瓷胎,通体施透明釉,色白微青,釉面洁净,光润透亮,工艺精细富丽。
“它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艺术水准。又因为它出土于汤和墓,具有明确的历史纪年,其文物与历史价值更为珍贵。毫不夸张地说,它绝对是元代青花瓷中的‘将军罐’。”说起这件镇馆之宝,徐大立分外自豪。 ▋据《安徽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