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到2017年的10年时间,公募基金总规模从3.1万亿飙涨至11.14万亿,大幅增长了2.6倍。但权益类基金规模却基本“零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计规模达到2.84万亿元,占总规模的25.51%,而10年前,这一数据为2.97万亿元,当时偏股型基金占比更是高达95.58%。
为什么10年来公募基金发行成立了数千只新产品,却依然未能给偏股型基金带来有效的规模增长?
原因一:基础市场赚钱效应不足
统计显示,过去10年间公募基金共成立了4371只新产品,合计首募规模6.47万亿元;10年间偏股权益类基金市值不增反减,其中A股波动大、缺乏赚钱效应是主要原因。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直言,10年来股票市场对投资者回报确实偏低。美国机构曾做了一个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至今7年多时间里,美国市场的年化复合回报率为13%,美国以外的发达市场的过去7年给投资者复合回报是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过去7年的年化复合回报率仅为2%。
国海富兰克林副总经理徐荔蓉也表示,过去十年公募基金的赚钱效应还是比指数要高,但是核心股票市场本质上是没有赚钱效应,加上较高的波动率,单纯从投资角度来看,这类资产没有太大吸引力。不仅如此,基础市场巨大的波动也导致偏股基金规模的较大波动。沪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也直言,每一次牛市偏股型基金规模增长非常快,但随着市场回调,规模便又停滞不前。
原因二:投资行为的“追涨杀跌”
10年来,投资者本身“追涨杀跌”加剧了权益类基金的净值波动,而基金业传统的“重视新发”,忽视“持续营销”的渠道策略又加剧波动。
上海证券基金李颖表示,我国A股市场波动大是不争的事实,使得权益类基金产品也往往呈现净值回撤大、择时优劣产生的收益差距大等现实,较为容易触动投资者心理承受的阈值,致使投资者往往无法克服人性的弱点进行长期投资。
汇丰晋信基金产品部总监何喆也表示, 公募基金大部分的管理层仍然是管理规模作为考核的核心指标,造成了销售的资源往往向货币、委外等更容易做大规模的非权益类产品倾斜。
原因三:长期价值投资或难落地
投资能力可谓是基金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行业均重视的长期投资或因种种因素导致难以落地。
一位从业年限较长的投资人士直言,股市的回报最根本是来自于所在市场优秀的上市公司,并不是基金经理创造出来的。目前新兴市场,可以说很多上市公司在毁灭价值而不是在创造价值。
“风险调整后的上市公司回报率,是所有权益基金回报率的基础。”上述人士直言,就如同做菜,菜都不新鲜了难以炒出美味佳肴,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业绩好的基金偏少的原因。
徐荔蓉更是举例,国内依旧没有形成例如美国401K、退休年金等长期投资角色,直观的表现在,有10年历史的基金业绩表现突出,但真正持有10年的投资者占比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