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 汇成亿年时光凝聚
嵩阳书院
3上一篇 2017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嵩阳书院

▋刘学升
 

“嵩阳书院名天下,司马范程亦大家。周柏唐碑稀世宝,颓垣依旧有光华”。参观名闻天下的嵩阳书院,有一种说不尽的惬意。初秋,我怀着期待已久且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这座位于中岳嵩山腹地的千年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嵩阳观,始建于北魏,是佛道活动的场所,于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更名为嵩阳书院,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

陪同我参观游览的是当地友人郑松涛先生。从北魏、隋、唐嵩阳书院的前身,到五代时期嵩阳书院的雏形;从北宋嵩阳书院的兴盛,到金、元至明代中期嵩阳书院的缩影;从明代晚期至清代中叶嵩阳书院的复兴,到清乾隆年间后期以来嵩阳书院的衰败与新生,郑先生无不耳熟能详。

嵩阳书院以宋代程颢、程颐传播洛派理学而著称于世,学风之盛名震儒林,成为造就人才的高等学府。置身于嵩阳书院,我仔细地观察着它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心中萌生出无尽的遐思和几多浪漫的情怀,仿佛成为书院里的一名虔诚学子。遥想当年,腾子京、张九成、王铎、傅而师等学子英才围坐在杏坛前以及苍柏下,聆听范仲淹、韩维、司马光、李纲等名师先哲讲课,是多么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书声彻户外,问难无虚日”,嵩阳书院以它的千年韧性,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先圣殿、讲堂、泮池、道统祠、藏书楼……每到一处,都能听到许多撩人心弦的故事。此间,讲堂就出了一个“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

北宋儒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在嵩阳书院讲学时,学者云集,受业生徒多达百人。有一冬日,福建人杨时、游酢欲拜师求学,千里迢迢来到嵩阳书院的讲堂前,只见门窗紧闭,便悄悄顺着门缝往里看,瞧见火炉旁一位老人正闭目休憩。二人不便打扰,便站在门前等候。此时风雪正紧,二人久立不动,手脚都被冻麻木了。程颐醒后起身开门,见杨时、游酢已成积雪没过了膝盖的“雪人”,心感其诚,收为弟子。二人跟随程颐从师受学,刻苦钻研,勤学不倦,后来与吕大临、谢良佐同为程门的四大弟子,成为有名的学者。

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嵩阳书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近千年的衍续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它既是教育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关,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盛行“会讲”制度,讲论学术,不尚形式,惟求实效,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辩论,百家争鸣;教学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吸纳全国各地士子前来受学,使“天下学者,闻风向附,倾动朝野”;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大多采用问难论辩形式,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嵩阳书院的师生关系也比较融洽,感情深厚,教师不仅以其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不难想象,这些注入了人格魅力、极有弹性的教学方式,是很容易酿造出一种令人神往和兴致勃勃的学习气氛的。而这种气氛,文雅规范,不涉恶浊,有时比课程本身更能熏陶人、感染人……

春花秋叶,夏风冬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嵩阳书院依旧清风朗朗,恍惚间飘逸着教育大家的绰绰身影。书院内,汉武帝所封“将军柏”经年不衰,大唐嵩阳观世圣德感应之颂碑高标独立,铭誓对天,实实在在地述说着历史的沧桑,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文化无界,流荡天下。也正因如此,嵩阳书院才以它的千年发展,换来了万般庄严!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