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水利 全面推进民生
2017年1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构建生态水利 全面推进民生
———肥西县水务局全面实现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建设
 

———肥西县水务局全面实现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建设

构建生态水利 全面推进民生

编者按:水利是人类的最主要的生命源泉。肥西县持续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及管护体制机制改革,按照省政府的要求,《肥西县加快灾后水利水毁修复与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 -2017年应急水毁修复工程完成省、市、县级三段工程97项,完成投资近4.0亿元;全县水库已基本脱险。通过加强各级对农田水利管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明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完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工程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提高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抗灾能力和管护水平,基本实现了对全县民生小型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的全覆盖。

2017年,肥西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工程已全面提升完成;该县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与打造旅游肥西、美丽乡村建设、城乡道路规划相结合,融入生态治水、综合治水理念,增加了生态护坡等建设内容,既实现了防洪保安目标,又使生态景观同步展现。

建立管护体制 创新管护举措

肥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江淮分水岭横贯县境中北部,地貌呈典型的丘陵特征,岗冲交错,地形起伏较大,县域内现有耕地总面积149.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9.43万亩。为切实加强对全县民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机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全县民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有序开展;肥西县持续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明确事权、改革产权、多元投入、建管结合”的原则,扎实推进创新运行管护试点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备的“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管护责任书”颁发台账,已建小型水利工程“两证一书”全面发放,做到建、管、用相一致,责、权、利相统一。在做好增量的基础上研究存量,积极推广工程权属交易信息化平台。

肥西县积极探索创新管护运行机制,采取依托水管单位实行内部管养分离和鼓励社会力量组建专业管护公司、安排县机电排灌管理中心整合全县国有泵站的技术力量组建成立“肥西县乡村泵站维护服务队”对乡村泵站实行专业化管护;并在全县范围内为涉水村居配备村级水管员,加强延伸对村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建后管护和涉水事务的管理,有效补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短板。基本建立了能够覆盖全县,专业精干的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服务队伍体系。

针对泵站、水闸、水库、堤防等维修养护技术性高,专业性强,防洪责任大的特点,率先组建了“肥西县重点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项目库”,按照有关招标限额的规定通过公开招标、摇号和委托等多种方式,选择满足管护专业技术要求的管护企业或组织参与重点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保证了全县管护工作依法合规、有序推进。

引导多方参与 构建生态水利

为加强对民生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建设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肥西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由县长任指挥长,县委、县政府、组织部、宣传部、发改、水利、财政、农委、安监、国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作为工程建设责任主体也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民生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通过建设主体申报,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新机制,鼓励群众和大户自主建设,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保障了小型水利工程尽早服务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收提效。

肥西县民生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建设,立足民生着眼生态,全面落实“四个水利”发展理念(即精品水利、生态水利、景观水利和现代水利),从规划设计开始就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通过制订出台工程建设导则,加强标准质量管理;严格建设过程控制,以排灌自如、绿色生态、改善水质和确保安全为重点,通过建设精品项目示范片的带动,陆续建成了一批水清岸绿、渠通水畅、保障有力、精品实用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使全县民生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以农田水利专项资金为龙头,通过整合涉水项目资金持续加大对民生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创新民生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机制,努力拓宽水利建设资金筹措渠道。2013年以来,全县结合整合涉水项目投入民生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建设资金达近10亿元,已建成具有“蓄、引、提、调”功能的民生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2.8万余处,其中:除险加固病险水库51座,清淤扩挖当家塘坝16519口,河沟清淤整治696条,乡村泵站技改365处26108.5千瓦,新建加固水闸89座,中小灌区改造11个22万亩、修建配套建筑物3600余处;末级渠系改造287条53.06万亩;整合高标准农田等涉水项目建设各类配套建筑物近7000处。全县新增恢复蓄水达9500万方,改善灌溉面积5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2万亩,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县,效益良好的农田水利工程排灌体系,真正做到圩洼地“排的快、排得出”,岗丘区“灌的了、灌得上”,有力促进了全县粮食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和高产高效农业的长足发展。建设投入的大幅增长,使得民生小型水利工程的改造提升得以保障。

关注民生工程 加快水毁修复

历年来,肥西县多级领导十分关心水务工作,尤其是在2016年遭受特大洪灾后对水毁修复工程高度重视。根据省、市加快实施灾后应急水毁修复工作的要求,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该局迅速开展水毁水利设施调查摸底工作,下派5个水利技术工作组,深入现场调查。在沿湖河所在乡镇密切配合下,迅速查清了全县小型水库、堤防、涵闸、泵站、塘坝等水利工程设施水毁水损情况,并分类造册,填表登记,于2016年8月份在市内率先完成并上报省市。

针对洪水暴露出本县防洪减灾方面仍然存在的薄弱环节,中小河流特别圩区撇洪沟防洪能力较低,县城及三河镇等重要城镇防洪标准偏低,城乡排涝能力不足,堤防、排涝泵站、小型水库等险工险段隐患问题突出的实际。灾后水毁应急修复项目,任务重,时间紧,他们以县为主体,乡镇为责任单位,建立清单,分级负责,加快修复。水毁应急修复工程实行“实施方案+施工图”设计招标模式。根据汛期水毁工程损毁情况,以乡镇、园区为责任单位,根据任务清单,编制修复方案,县水务局派出精兵强将负责指导、审批,乡镇(园区)组织实施。截止2017年元月底,肥西县水务市专家完成了对各乡镇实施方案和施工图审批,共审批15个批次,批复概算总投资达4.15亿元。

实施过程中,县政府每周大建设调度会,将水毁修复及防讯薄弱环节建设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程进行调度安排。各有关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水毁应急修复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落实建管力量,保障工程顺利实施。为确保按归完成任务,针对乡镇与乡镇、乡镇标段与标段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存在工程进展不平衡,要求各乡镇加大督促力度,各施工企业加强力量。

为规范应急水毁修复项目土方工程施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制定了《肥西县2016-2017应急水毁修复工程土方施工导则》。我局组织了5个技术指导,该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分片联系乡镇,充分发挥水利行业监管与服务职能。由县纪委牵头,公管、水务部门参加,开展了水毁工作专项督查。为确保水毁修复工程质量,确保水毁修复工程尺快发挥作用,目前2016年-2017年水毁修复工程基本完成。

提升饮水工程 全面推进民生

肥西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民生工程资金筹措办法,县财政及时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把财力向水利民生工程倾斜,让每一个农村居民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是农村饮水工作的目标。在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后,将农村饮水工作重点转向贫困村的饮水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具体体现,2016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是落实中央“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具体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消除贫困补齐农村短板,实现人民群众小康梦的民心工程。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初期,该县水厂多为镇办小厂,工艺落后,供水能力低,远不能满足未来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需要。首先是积极争取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新建和改造一批水厂;其次是积极建议县政府招商引资利用民间资本参与水厂建设;第三是积极鼓励政府、水管单位和省农村饮水总站合作,建立股份制合作公司;第四是对部分镇办的老水厂进行合并。通过上述方法,全县现有10个水厂,布局合理,供水能力能够满足全覆盖的要求。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治理的目标是解决农村不安全人口,但在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时,既要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又要从长远发展考虑,兼顾人口受益人口,因此,在主干管网的规模、走线和水厂的供水能力设计上留足富裕度,力争科学合理,避免重复建设。为实现农村饮水工程在广大农村全覆盖,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打好基础。

利用该县的区位优势,积极主动与合肥供水集团联系,充分利用合肥供水集团的水源、管网和管理优势,将桃花、上派、紫蓬、桃花工业园、紫蓬山管委会范围内部分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供水列入合肥市大区域供水范围。

采访中,肥西县水务局局长董强说:“在今年的持续高温干旱期间,多站连续提水作业,汩汩清流通过沟渠塘坝润泽田间地头,及时缓解和消除了旱情。群众感叹:‘水利真是农业的命脉,今年要不是水利设施这么好,我们不知道要因为干旱蒙受多大的损失;而今水兴农旺,民生小型水利工程真是我们农民的贴心人。’我们水务人做到了改造提升解干渴、民生水利惠民生的建设愿景。” 文/丁家安 朱海涛 马劲松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