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做客霍山,为数百名作家、文学爱好者们带来一场主题为“永远的文学”的精彩讲座。
从《红楼梦》、《三国演义》到《一千零一夜》,从托尔斯泰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已过八旬的王蒙依旧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一部部国内外文学名著信手拈来,经典段落脱口而出。关于“永远的文学”这个命题,王蒙用自己在文坛耕耘60余年的经验给出了答案。
命名和修辞让我们拥抱世界
当年上二年级的王蒙,读的第一本书是《小学生模范作文选》:“当我读到皎洁的月儿升上了天空时,就被皎洁这个词语深深打动。”从此,只要他抬头望见月亮,便会联想到“皎洁”。
王蒙称,给月亮命名自古就很多,比如李白的诗里称它为“白玉盘”,《霸王别姬》里称它为“冰轮”。“命名是人掌握世界的开始。这些给月亮的命名,大大美化了月亮,增加了我们对月亮的感情、了解。”
在王蒙看来,修辞很重要。“一句话至少有25种说法,但只有一个最好。”他举了久未见面的故人打招呼的例子。“什么说法都没有别来无恙这四个字感动人。一方面说明人类共同对时间流逝复杂的情感,一方面表明双方关系很亲近,带有对别人的体贴、设身处地的想法。看着用的修辞很简单,却表达了人类心理上某一部分比较脆弱、敏感、没有敌意的感情。”
作品是对时光、生命的挽留
1953年,王蒙19岁,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时隔数年,再读当时的作品,王蒙说,这部作品是写那时的言谈、音容笑貌、青春岁月中酸甜苦辣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把时光挽留住了。
此外,文学也是对日子的编织:“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有组合的,经过了组合,很多呈现的东西会不一样!比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话写的不一定是诗人经历过的事实,也不一定是去年经历的,只是经过门时想起了某年,从而把少女的笑容和桃花的美景编织在一起,多么富有诗意!”
文学浓缩对生活的感受
王蒙认为,文学中也有真知灼见和光怪陆离。因为文学不完全是历史,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有虚构、想象、疯狂和夸张,受作者各种生理和心理牵制,虽然有大量关于生活、历史的知识,但我们阅读也要有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