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深处 红尘的美好
2017年1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的渡口风光
时光的深处 红尘的美好

▋张亚琴
深渡
天仙河
 

十余年前去的一个古渡口,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那天,夕阳的余光把大地染成了一片金黄,碧波荡漾的江面上,波光粼粼,站在渡口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色,好似一条金光大道向前延伸。

渡口的风光总是和水有关。

那会儿,渡口处总有一只斑驳沧桑的船,长年累月往返于河两岸。农民挑着蔬菜瓜果进城,城里人有事去郊外,密密麻麻摩肩接踵地聚集在古渡口,争先恐后地挤向渡船。

岁月的更替,时代的变迁,让渡口不再那么繁华。水面上,一座座安全稳固的钢铁悬索桥、石桥等,如风姿美妙的彩虹桥飞跨河两岸。上班族、赶路人,乘坐轿车、摩托车畅通无阻。

摆渡船从昔日的拥挤喧闹,到如今的三两闲置。

渡口,孤独地站立在流水经年的岸边,似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阅读着世事沧桑。

如今,渡口的功能,已然成为风景的一部分。通过它,人们总是向着对岸,寻着时光深处红尘更美好的风光。   

铜陵和悦渡口

坐落在八百里皖江

风景:坐落在八百里皖江的铜陵和悦洲,古名为荷叶洲。它四面环水,是万里长江的滚滚波涛经千年泥沙沉淀而隆起的江心洲。据说,把荷叶洲改名为和悦洲的是清朝水师提督、湘军首领彭玉麟。

和悦渡口具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大通古镇的兴衰而起起落落。现在的大通镇和悦渡口,每天有大批游客乘坐渡船,进入和悦老街、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景点。

故事:据民间传说,唐代有位名叫金乔觉的新罗国(今韩国)王子,在到九华山弘法布道前,曾路过桐城藕山,因不慎折江边的一枝莲叶,致其顺江下漂,慈悲为怀的金乔觉顺手从江边拾起一只铁板掷向那枝莲叶,此后沉入江中的铁板和荷叶便长出了两个沙洲,因此西边的沙洲叫“铁板洲”,东边的沙洲叫“荷叶洲”。两洲之间,形成一条几百米长、几十米宽的夹江。

清末民初时,原铁板洲与荷叶洲之间的夹江北口,即是长江上著名的大通港,建有李鸿章与徽商李辉廷联合兴建的“大通招商局”大轮码头、中国民族资本家虞洽卿投资兴建的“鸿安”大轮码头。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因国家建设白暨豚养护场(即现国家级长江淡水豚自然保护区)的需要,夹江南、北口被人为堵上,仅留连通长江的闸口调节水位,两洲之间的夹江因此成了半自然状态下人工饲养长江野生水生动物的保护区。两个沙洲便连成一体,都叫“和悦洲”了。

安庆大南门渡口

七百年风雨中立存

风景:安庆古城正南门古曰盛唐门,后盛唐更名镇海,老城百姓对它俗称大南门。旧时,京城从水驿送达安徽巡抚、安庆知府圣旨、诏谕时,地方官员都要在大南门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昔日官员外出所乘之船,也要从大南门宜城渡口启程,这一切表明大南门的“至尊”和“高贵”。

大南门城门外江边有一座古老的长江渡口,每天渡轮往来于大江南北。

它,距今至少已有七百年历史。

故事:明季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安庆知府赵好德设同安驿于安庆府城南关盛唐门外石滩渡。可见,石滩渡的出现早于明朝开国洪武五年。

清朝同治初,渡口首次停靠西洋炮舰;民国时期,渡口两侧出现了近代港口;解放初期,渡口北端的古城墙消失了,不久更近的江岸耸立起新的城市防洪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南门渡口”再次更名为“文明渡口”。新世纪,码头栈桥替代了数百年的古渡梯道。如今的古渡,继续为安庆南北两岸提供着便捷的交通。

岳西袁家渡

潜岳古航道上的渡口

风景:袁家渡是潜岳古航道上的古渡口。它是皖西南大别山自然流域(皖水主要水系)中历史悠久的民间古渡口之一,也是安徽著名生态旅游景区天仙河、白马潭漂流的黄金河段和核心区域。

被誉为“安徽第一漂”和“大别山中小漓江”的天仙河,位于岳西县东南部,距县城35公里,直达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脚下。有石人湾、小三峡、菱角洲、袁家渡、小洞天等五大景区,以及社庙滩、钓鱼台、娘娘庙、怒狮岩、龙头石、鹭鸶石、莴苣潭等诸多景点。

从岳西的菖蒲下水,沿潜河顺流而下,行约二十华里,两岸人家渐稀,山势也渐陡,然那脚下的水却越发平和,水也越发清碧。抬头看时,岸上兀立的石壁上,正有一团团燃烧般的红艳,那是盛开的杜鹃或是其他叫不出名的野花。沿着石壁,古旧的栈道依稀可见,唯不见一个行人。这时,便见那壁上刻着三个遒劲的大字:袁家渡。

袁家渡在潜水段岳西与潜山的交汇之处,远处的山崖旁,有一座不知建于何年的“娘娘庙”,过了“娘娘庙”,便到了潜山的地界了。

故事:袁家渡是尚存的岳西县内最大的古渡口。1751年,由朱、蒋等姓公设为义济渡,就是现在的袁家渡,原有渡船,1969年水毁。当年枯水季节架设木板桥,雨季则用竹筏摆渡。

歙县深渡

坐着轮船直达千岛湖

风景:深渡是一个古镇,也是一个古渡口,如今我们还可以坐着轮船从这里直达千岛湖。当年,闻名海内的徽州商人挟着小包,从这里经新安江,过富春、出钱塘,去开创他们的辉煌。

它是古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新安江上第一码头。这里江面宽展,波光潋滟,两岸奇峰高耸,山色空蒙,风景秀丽。深渡镇依山傍水,街市依山而筑,分为岭上、里街、外街、横街四条街道,店铺林立,街巷交错。远远望去,马头墙层层相叠,错落有致,韵味无穷。

故事: 公元979年,成都府探花姚支仲及其子治易在歙县任职时,爱其山水,始定居于此。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又有湖州府姚氏迁来,定居于江的两岸,遂逐步发展形成徽州明清重镇,有“深渡渡船深渡渡,姚来姚去两边姚”(谐摇)的俗谚流传至今。

古镇因有码头而扬名江浙一带。码头那冷落的一角,系船舶的石墩已爬满了青苔,只有那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上坑坑洼洼的脚印,似乎还诉说着深渡这个古镇昔日的辉煌。

而今的深渡码头已围砌了防洪大堤,新建了旅游码头。防洪大堤便是环江道路,把新旧码头串接起来。老码头专用于当地的商贸往来,新码头专用于旅游观光。

东至姜坝渡口

升金湖边好风光

风景:姜坝渡口是升金湖岸边南来北往的主要水上交通要道。

升金湖,因湖中日产鱼货价值“升金”而得名,曾称生金湖,亦名深泥湖。东南群山环抱,西傍丘陵岗地,北滨江淮洲圩,湖水清澈如镜,沿湖烟树迷蒙,一派江南水乡好风光。

故事:渡口在1745年由周又桓所创建。周又桓有四个儿子,除老四周兴邦在官府为官外,老大周斯盛、老二周世硕、老三周世嘉均为父亲摆渡的助手。当时家里造了两只帆船,渡口路线:姜坝-贵池唐田每天往返一次。据说过渡收费很低,是主要为来往做生意的人而开设的。

几年后,由于唐田河道淤泥阻塞,唐田人为疏通河道,垒坝造闸,周又桓主动捐资白银一百两。后来,由于山洪淤泥聚积,还是将唐田河道阻塞。为将祖辈创下的码头业绩传承下去,在1775年间,周又桓的儿孙们将对岸码头改为坦埠,也就是姜坝至坦埠。

解放以后,姜坝渡口为确保旅客生命安全,将增加两只5吨双帆蓬船,由老船工把舵,所摆渡路线仍是姜坝至坦埠、姜坝至贵池沙山。摆渡收入用于姜坝村公益事业,如建民办学堂、修渠道等。

1982年结束古帆船历史,开始用动力机班船摆渡。直到1997年升金湖大桥建成通车时才完成了历史渡口使命。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