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城时代,到滨湖时代,再到环湖时代,从以老城区为中心的“风扇型”城市布局,到“141”城市组团,再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60多年过去了,合肥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拥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而它也一步步迈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城市版图在扩大,人口不断集聚,主要经济指标迈入“十强”……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合肥速度”一刻也没有停止,而它的每一次华丽转身都能让人惊喜。
从“环城”到“环湖”,从“141”到“1331”
1952年,合肥成为安徽省会,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老合肥人记得,那时的合肥郊区“环抱”城区,就像是一座小县城。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合肥以老城区为中心,向东、北、西南三翼伸展,形成“风扇形”城市布局。
2006年,合肥启动滨湖新区建设,城市开始向南扩张,“141”的城市发展战略,为合肥城镇密集区范围内构建一个主城、四个外围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的总体空间框架。
2011年8月,安徽实施行政区划调整,800里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合肥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由“滨湖时代”向“环湖时代”迈进。
区划调整后,合肥的市域面积从“十一五”期间的7000多平方公里,扩容到11433平方公里。2013年,合肥“1331”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出台。
“1331”中第一个“1”是对原“141”格局的概括,包括1个老城区、1个“滨湖新区”和4个城市组团;而第一个“3”延伸出“巢湖、庐江和长丰”3个城市副中心;第二个“3”则为“合巢产业新城、庐南产业新城和空港产业新城”3个产业新城;最后一个“1”为环巢湖示范区。
根据最新的“1331”规划,“大合肥”被定位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将依托“城湖联动、转型创新”的发展战略,将合肥打造成泛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智慧城市;国际知名的大湖生态宜居城市和休闲旅游目的地。
十年赶超8省会,主要指标陆续“进十强”
与城市框架不断拉开相呼应的,合肥的经济也驶入“快车道”,不断跨越赶超。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6年,合肥经济6年连跨4个千亿台阶,2011年是3636.6亿元,2013年是4672.91亿元,2016年全年生产总值(GDP)6274.3亿元,10年赶超南昌、昆明、石家庄、福州、长春、郑州、武汉和太原8个省会城市,并提前5年基本实现“新跨越、进十强”的目标。
合肥不仅经济总量指标争先,单项指标也在持续上进,特别是体现城市发展质量和内生动力的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省会城市“十强”。
三年后,市区常住人口超500万
城市框架在不断拉开,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经济驶入快车道,创新的因子在庐州大地涌动,而这一切,都让越来越多的人变成合肥这座城市的“铁粉”,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此安家、结婚、生子。
据悉,到2016年末,合肥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7.9万人,增长1.0%;比2010年合肥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加41.2万人,年均增长0.9%;占全省的比重为12.70%。记者获悉,合肥市将瞄准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高标准规划建设合肥国家级滨湖新区,加快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成为长江经济带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到2020年,把合肥率先培育成市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
绣花精神,让合肥迈入“精品”时代
历经多年的发展,合肥城市大格局大框架已经形成,城市建设已发生蝶变。合肥正在从过去量的扩张,转变为质量并重、精耕细作,从“环城时代”到“环湖时代”,建设精品城市成为合肥的必然选择。
从2005年大刀阔斧的“大拆违”到2006年的“大建设”,合肥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如今,合肥正在开启“精品时代”,用一种“绣花”的态度,更加注重城市品质,更加注重塑造舒适宜人、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用相关负责人的话说,城市管理建设不能只有大建设、大发展,城市的环境卫生、交通出行以及公共安全等都是城市管理建设的一部分,对于城市管理建设,要做到“精耕细作”,要注意到和市民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市民高度关切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要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精细化。
今年3月31日,合肥市确定2017年为城市管理提升年,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治理水平,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品质的生态宜居城市,经过半年的精耕细作,多年的垃圾山不见了,城市违章停车少了,菜市场变得像超市一样……合肥的“精品时代”正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