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可抢先发力“量子计算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君红(红外技术专家)
“量子纠缠的两大应用就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中国量子通信的最高级技术就在合肥,我是来合肥学习的。”苏君红是中国红外技术专家,他建议,中国量子计算机的研究刚刚起步,合肥可“近水楼台”,在量子通信的基础上,抢先发力“量子计算机”这个新兴领域的研究。
在苏君红看来,真正将量子应用到技术上就是中科大潘建伟领导的团队,在2016年,潘建伟团队搭建了连接北京、济南、合肥、上海的全长2000余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并于今年8月30日通过技术总验收。此外,他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微型“墨子号”升空。“中国主要研究方向是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在很多地方刚开头。”苏君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合肥在量子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可以近水楼台,抢先发力量子计算机,“如果量子计算机出来,首先就顶替了大脑。”
据介绍,未来智慧城市应该包含很多内容,合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培养智慧城市人才需“软硬结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电子光学与夜视技术专家)
周立伟是我国电子光学与光电子成像技术专家、宽束电子光学理论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他对人才的培养有很深的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大量人才,它的内容非常广,所以关于智慧城市人才培养是很大的课题。”周立伟认为,培养智慧城市的人才需要“软硬结合”,不仅要学习大数据知识、物联网知识、信息技术知识,还需要一些基础的数学、物理等知识,“光靠学校不够,必须和企业、社会合作起来培养人才。”
周立伟以自己的一个学生为例,物理学专业毕业后去美国学习大数据,后来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因为他的物理学和数学基础很好,如何为智慧城市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将是我今后一段时间的新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 (制导系统工程专家)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要找到“个性”
在钟山看来,合肥建设智慧城市有自己的优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迅速,领导思路清晰,“信息化是早晚要走的路,只是快和慢的问题。”
钟山建议,合肥建设智慧城市既要有“共性”,更要找到自己的“个性”,把共性和个性融合起来,才能发展得更好。
“这是个信息的时代,建设智慧城市,关键还是信息化,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钟山说,合肥建设智慧城市应在“六个一”的基础上研究,包括一套体系、一套平台、一套大网络、一套大数据、一套大空间和一套大建构。
中国工程院院士封锡盛 (水下机器人专家)
合肥有实力把机器人产业做大
“安徽机器人产业发展挺快,发展得很好,有一些企业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合肥更是人才济济的地方,很多高等院校都有机器人专业。”封锡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合肥有很好的产业基础,还有很好的科研单位和人才,把这些结合起来,合肥一定能把机器人产业做大。
封锡盛认为,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各方面都离不开机器人,机器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机器人为谁服务,比如一个地方制造业发达,就会对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大,可以大力发展。但另一些地方医疗比较发达,就可以发力医疗机器人。”
有人认为机器人发展会让一部分人的就业出现问题,封锡盛认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岗位,就像伴随电子商务发展产生的快递、外卖小哥一样,“从大的角度看,是一个大的产业转移,出现一种新的平衡。”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
大数据共享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都会产生很多的信息,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这些信息资源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
陈鲸是安徽人,1958年到合肥学习,1963年毕业离开合肥,2006年回过合肥一次,这次回到合肥,他形容“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特别是对智慧城市环境的营造上,合肥拥有美好的未来,有很多重要工作要做。”
“没有信息资源,智慧城市就是无源之水。”他觉得,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融合各类信息资源,推动数据开放,废除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捕捉不断更新、扩展的信息,加速共享开放的机制,才能切实把数据共享做好。
除此之外,在陈鲸看来,信息和网络是打造智慧城市最根本的东西,信息是资源,网络是重要基础设施,“没有它们,智慧城市发展就是不完善的。”
“目前,大数据共享还处在初级阶段,政府要考虑的是怎样将信息汇集起来,清洗后去除垃圾,挖掘数据,产生有用信息。”陈鲸说。
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资深专务全春来
开发航天特色产品助力“智慧合肥”
作为此次院士峰会的承办方之一,全春来表示,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智慧城市产业的总平台。
“未来,航天科工智慧发展有限公司将认真总结全国30多个城市(新区)的顶层规划经验,开发出航天特色的产品,加强军民融合发展,助力合肥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春来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