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历来就是语文教学中一块重要的阵地。小学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
如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我想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于孩子来说,首要的是要激发和保护他们的阅读兴趣。大量阅读会使孩子在人生观、世界观、知识面、感知力、求知欲、思考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所以,在一生的黄金阅读期做好阅读储备,会使一个人终生受益。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1.营造阅读氛围。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我不仅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把班级的四个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满了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书。
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让学生选择阅读材料。
3.向学生推荐书时也要机动灵活。比如,我为了让学生读《水浒传》,就先在班级里播放《武松打虎》、《拳打镇关西》等录音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争先恐后地去借阅。
4.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与赞许。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5.拓宽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教完书上的一些课文外,可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如:学完古诗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读《安徒生童话》……
6.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还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本身便是极具创造因素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就必须重视读书的实效性,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三读法。浏览式的泛读、探求性的速度、品味性的精读。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1﹚圈点勾画。就是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想。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或感受,可以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等。
﹙3﹚写读书笔记。可做摘抄、编提纲、谈体会、做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4﹚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等形式。
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中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做摘记、做卡片;高年级编提纲、作批注、写体会、再创作。
三、边读边思考的方法。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四、采用卡片助读法。和学生一起设计各种各样的阅读卡片,学生在阅读中有序可循,方向更为明确,也有助于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
总之,如果一个人能在他的幼年时期就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那么将有益于他的发展,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永远的朋友。在课程改革如日中天的今日,作为母语启蒙教学的我们为孩子的未来该做些什么呢?那就是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撑起的一片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