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首兽面纹圆尊: 历经雕琢形貌尽复
2017年9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牺首兽面纹圆尊: 历经雕琢形貌尽复

 

尊,酒器,中国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周礼·大宗伯》中记载“辩六尊之名物”,传至如今,尊字仍有“敬重、推崇”之义。现藏于皖西博物馆的商代牺首兽面纹青铜圆尊是大口尊中的佼佼者,其以精美的形制和重要意义被誉为“皖西博物馆镇馆之宝”。

▋张治/文 高斌/图

模样精美

商代牺首兽面纹青铜圆尊,于1999年在六安市委党校礼堂施工工地出土,口径60.5厘米,腹径39.8厘米, 底径36厘米,高70厘米。其为大敞口,故常被称为大口尊,长直颈,宽折肩,直腹,平底,高圈足。如果用它的腹高加圈足高的和,除以其通高,所得的值是0.614,这个数值与著名的“0.618黄金分割比例”相差无几,所以其显得格外舒展、精美。

这类晚商时期的大口尊是长江流域具有自身特点的青铜器,在淮河流域发现尚为首次。

纹饰神秘

这件牺首兽面纹青铜圆尊颈下部饰三周凸弦纹,肩部圆雕三牛首、三扁身立鸟并浮雕三对夔龙纹。腹部、足部各饰三组浮雕兽面纹,每组兽面纹以一道扉棱相隔,以云雷纹为地,足根部有三个不规则方形镂孔,更增神秘色彩。据悉,此类纹饰往往与古代中国的图腾崇拜、巫术传说等相关联。专家推测大口尊可能为当时皖西地区的祭祀重器,其纹饰蕴含了商代社会、宗教、政治等诸多文化信息。

修复艰难

让破碎锈蚀的文物延续生命,让今人依据文物对古代文化进行发掘深耕,正是皖西博物馆保管员顾岩所一直经历的事。

顾岩经历了大口尊的两次修复历程,据其回忆,刚出土时这件青铜圆尊的口部与足部严重残损、变形,器身被大面积土锈覆盖,多处裂隙、孔洞让它看起来满是伤痕。皖西博物馆于2000年和2008年先后两次邀请我国青铜器修复南派传人金学刚和他的徒弟靳鹏对其进行保护、修复。

“最考验心性的活就是清理土锈。大口尊的表面硬结物只能物理去除,用小竹筷、竹签一点点人工清理,整个过程费时费力。”清理的同时必须避免对文物造成新的伤害,顾岩和同伴接连数月沉心除锈,才使得大部分纹饰清晰可见,为后面的修复工作展开奠定基础。

对缺失部位的补配和做旧是青铜器修复中难度较大的步骤,不仅要翻模铸造出缺失处的形状,还需要用锡焊法焊接相应部位。对于顾岩来说,最让她心生敬意的就是两位大师精巧的翻模技法和扎实的焊接功底。将补配金属连接到本已腐蚀的青铜原件上,既要使纹饰、器形过渡自然顺畅,更要保证焊接牢固,可提供长时间的支撑并承受一定的冲击力。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两位传统修复大师在修复室一坐数月,以其高精准的手法和力度,近乎完美地恢复了原有器形与结构。而修补处在经过两位大师的做旧处理后,不仅颜色接近器物本色,还表现出了锈层的质感。

“修复后的大口尊呈现出了更完美的一面,我也从中对传统修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几十年岁月,只有真正沉下心来,方能练就这样的技术。”顾岩看着玻璃里的大口尊感怀地说。

意涵独特

商代牺首兽面纹青铜圆尊出土于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交汇地,它的出土是这类大口尊的流传区域由长江流域扩展到淮河流域的重要佐证,也是商文化向周边区域迅速传播的重要证明。           据《安徽画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