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承基因,徽文化更是古徽州大地的独特标识。黄山市是徽文化的发祥地、皖南民居集聚区,也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域。坚持徽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是黄山市守住徽文化“筋骨肉”的秘诀。
关键词:传承小小村史馆传承大文化
今年5月25日,徽州区西溪南镇琶村村史馆正式揭牌开馆,门口那块“琶村村史展览馆”的牌子是利用一块废旧的老船板做成的。走进村史馆,就像登上一只载着乡愁的古船,驶入历史长河。陈旧的耕作农具、斑驳的木制蜂箱、石磨、火桶、煤油灯,这些过去的寻常物件,如今已是难得一见。
据了解,琶村村史馆前身为郑家祠堂,按照小型博物馆建设标准打造,分为展陈区、多功能活动区、农家书屋阅览区,共有历史沿革、村落营造、产业兴村、诗意栖居、古风遗韵、乡贤乡语、红色精神、人生礼仪、守望相承等九大板块。村史馆里陈列的数百件藏物大部分为村民自发捐赠,村史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村史馆建成后,得知村里要收集历史人文、地域特色、民俗文物等相关资料,村民们自发将家里的老东西、老古董陆陆续续捐赠给村史馆,目前捐赠还在陆续进行中。
这其中就有65岁村民汪大娘捐赠的老式碳木铜火锅。“从我公公手里传下来的,上面也不知道传了多少年了,现在看不到了。”汪大娘说,得知村里要建村史馆,就把自家这件“古董”捐出来了,现在年轻人见不到也不认得,在这里可以让更多人知道。西溪南镇副镇长方菲菲表示,如今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或经商,对村文化了解不多,对下一代文化方面的教育少之又少,“首先让大家知道我们村庄的历史,有了村史馆之后,家长或村里的老党员就经常带着村里年轻一代,让他们了解村文化,激发内心里对村庄的爱和归属感。而这些收藏物正是文化的载体,传承村文化,其实就是在传承徽文化。”下一步,琶村村史馆将从当地群众实际需求出发,致力于打造教育文娱为一体的“文化会客厅”,不断完善村史馆的综合文化阵地功能。
目前,除了徽州区琶村村史馆和休宁县祖源村村史馆建成对外开放外,黟县卢村村史馆和黄山区水东村村史馆也初步建成,屯溪区篁墩村村史馆、祁门县桃源村村史馆和歙县卖花渔村村史馆正在加紧创建中。村史馆也将成为该市传承历史文化、展示“礼仪徽州”的新名片。
关键词:保护古民居保护的“黄山模式”
皖南民居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之一,现存于世的多集中在黄山市。皖南民居与皖南山水地理、徽州文化紧密结合,保留了大量代表汉族儒家文化的宗法制度遗存,如宗祠、牌坊、水口、桥梁等,其中以古民居最为典型,雕刻精美,粉墙黛瓦马头墙,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
据了解,2009年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通过对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建筑的修复,既很好地保护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徽州四雕、徽州楹联匾额等一系列代表性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为诸如徽州祠祭、徽剧、徽州民歌、目连戏等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进行了良性修复。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利用,使古村落形成“幢幢有故事、村村有文化”的文化风景线。2014年,在“百村千幢”工程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该市全面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对空间形态类古城、古镇、古村、古街等4类116处,建筑单体类12类3348个古建筑进行有效保护。随着工程的深入推进,一批流散外地的古民居建筑构件等文物纷纷回流,一批徽州古民居营造技艺队伍逐渐兴起。
为了进一步保护并传承徽文化,黄山举办了“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甄选了进驻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歙砚、徽墨、徽笔、徽州漆器、万安罗盘、徽州竹雕、徽州三雕20位传承人的85件作品在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展出,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展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在全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启动了‘徽匠进故宫’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不仅有助于传承人用行动诠释工匠精神,也将促进徽州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黄山市旅游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黄山市将于故宫保和殿东庑设立故宫文创馆徽派传统工艺馆,实现现代设计与徽州传统技艺有机结合。
关键词:脱贫 山泉活水养出扶贫“金”鱼
在休宁县汪村镇岭脚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两口鱼塘,塘内主要以草鱼为主。山泉水流入池塘,经过循环再流入新安江小源河,汇入新安江。高山、流水、村落、鱼塘共生,形成了独特的山泉流水养鱼系统。
“泉水养鱼,水温较低,溶氧量高水质好,而且没有污染,再加上我们喂鱼的食材一般是菜叶和草,不用饲料,所以养出来的鱼肉质紧实,口感也特别鲜美。”余锦霖是汪村镇的养鱼大户,他告诉记者,以前家家户户都有小鱼塘,养的鱼不多,逢年过节才舍得捞出来吃。直到近年乡村旅游日渐红火,不少人慕名前来买鱼,泉水鱼才形成了规模和气候。如今,他的鱼已经销售到上海、温州等地,每斤鱼的价格在60元左右。据了解,休宁县山泉流水养鱼历史由来已久,但随着山里村民外出务工,鱼塘年久失修,泉水养鱼的传统曾一度难寻。为扶持泉水养鱼产业发展,休宁县出台相关办法,按5000元每口的标准,加大对贫困户鱼池修建的补助。截至目前,该县先后投入专项资金1600余万元,扶持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发展。其中,在璜尖、板桥、龙田、榆村、源芳等贫困村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00余万元,扶持新改建泉水鱼池550口,投放泉水鱼苗10万尾。目前,汪村镇全镇共有580多口鱼塘。因泉水鱼生长有其特有的条件,拉出山一旦卖不出去,渔民将损失惨重。为此,休宁县建立了“合作社、鱼农、电商”三位一体订单生产模式,研制充氧包装袋,确保山泉鱼销路。
休宁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帮助村民发展好泉水鱼养殖,他们向33个贫困村选派扶贫工作队长,将泉水鱼发展列入脱贫攻坚内容。通过发展鱼旅产业,该县共辐射带动211户417名贫困人口脱贫,占贫困户的33%。经初步测算,“渔家乐”可以带动周边贫困户销售蔬菜等农副产品,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目前,在板桥、龙田、流口等泉水鱼养殖核心区,该县共打造泉水鱼规模基地7个,建成“泉水鱼体验馆”和鱼博馆各1家,渔家乐60余家,年接待游客15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贫困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