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生离乡上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一些大学新生缺乏社会经验,防范心弱,就可能有骗子抓住新生思想单纯、人生地不熟等弱点,冒充新生接待员,在他们面前设下“圈套”。(8月28日《中国青年报》)
现在正值全国各地大学开学和新生报到的高峰期,而各类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诈骗案件也在这个时候集中出现,理应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此前的徐玉玉被骗事件,一时间让防骗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对大学新生防骗意识和防骗能力的思考。
骗子之所以将目光瞄准刚刚脱离父母庇护、进入独立生活的大学新生,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涉世未深,见识少、阅历浅,对经验丰富的骗子缺乏防范能力,对花样翻新的诈骗伎俩缺乏足够的认知。由此可见,面对屡屡发生的大学新生被骗案件,除了公安机关要加强打击力度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大学生的防骗意识,提高他们的防骗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学“第一课”传授防骗知识显得尤为迫切。毕竟,对于即将踏入校门的大学新生而言,他们过去一直过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日子。在高中阶段,高考几乎是教学的首要任务,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任务,凡是和高考分数不直接相关的内容,基本都被忽视或者删减了,结果是,孩子们懂“知识”,却不了解“生活”,往往别人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却能轻而易举地就让他们中招上当。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的新生季,不少学校提出了解决之道。比如,东南大学开学第一课就是教学生识别骗术——寄录取通知书时附上安全手册,提醒新生提高防范意识。
只有让学生们自身具有了“防毒的能力”,才能降低诈骗悲剧发生的概率。开学“第一课”传授防骗知识是高校对社会普遍期待与利益诉求的积极回应,这样的做法值得点赞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