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理财的五大“陷阱”
花那么多时间做理财到底值不值得?
银行理财保本保息不可信
3上一篇 2017年8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银行理财保本保息不可信

 

以前小编一直以为老年人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比较青睐,近来却发现很多小年轻儿也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死忠粉”。很多人偏爱银行理财,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就是保本保息。保本保息这一个提法,一下子就套住了不少保守型投资者。

另外,银行理财也推出一些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甚至可达12%,这一提法一下子又让追求高收益的积极型投资者撒不开腿。但是,事实真的有说的这么好吗?

什么叫“保本保息”,简单理解保本可以理解为兜底,保息理解为刚兑,本来是预期收益,但是银行刚性兑付干掉预期,变成固定收益。按照2016年7月公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保本理财产品又可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型和保证收益型。

从这个意见稿可以看出,银行理财确实有保本产品,也有保证收益产品。那为什么现在都在提要打破银行理财刚兑呢?也就是要打破收益刚兑。

争议就出在对保证收益型产品的认识上。按照上面银监会公布的意见稿规定,商业银行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本行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类或最低收益率,超过的部分应当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或最低收益。

什么意思呢?我来解释一下:保证收益理财产品中高于商业银行本行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或最低收益,应当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或最低收益。

举个例子,如果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1.95%,一年期保证收益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是3.5%,但实际上,银行能100%兑付给你的收益率只是1.95%。所以,这才是保息的真相。前段时间,银监会要求各个银行降低保本产品的收益率也是这个原因,按照规定并没有所谓的“保息”产品。

记住凡是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保本保息本身就不现实。再者,银监会早就不允许银行理财产品承诺“保本保息”了。

纠结于银行理财是否保本保息没有多大意义。想要保本你不如存款好了,想要保息,实际上保的还是存款利息。有人要问了:既然不允许刚兑,那么为何,银行工作人员仍在向你推销保本保息的产品呢?

可是口说无凭啊,多的是口头开出的“空头支票”。有本事你让他把保本保息写进产品的合同里啊!而由于过去银行建立了广大的群众信任基础,大家对于银行工作人员有“谜一样”的信任,因此他说什么,你也就信什么了。

这里要提醒大家一句,什么银行小黑板、易拉宝、银行员工口头告诉你的保本保息,都不可信,你要相信摆在明面上的东西,去看产品说明书啊!

最高预期收益率都是骗人的

银行有一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很高,这类产品大多是结构性产品。什么是结构性产品?简单说就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资金大致保障本金,另一部分“爱怎么玩儿怎么玩儿”,去博取高收益。

这么说吧,就是比如说你投了100元,银行把其中的94元拿去购买一个到期时可兑付100元的零息债券。也就是说,你的本金有了。接着,银行把剩下的6元拿去投资外汇、股票、期货之类的东西,这些产品的收益那可就说不准啦。

最后,银行给你一个预期收益率的范围,声称最高可达到多少多少。很多人就盯着这个最高可达到多少,却没看到收益范围跨度比较大,从3%到13%不等。

结果就是,这个最高收益一般都是达不到的,最终的收益也就和保本型产品收益差不多,4%左右。所以,这是一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产品,你以为能赚取高收益,最终也只是比保本好一点点。还是那句话,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想要保本又收益高,好好再想想,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东 方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