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镇,古称鱼山,相传“建安风骨”集大成者曹植曾三顾此地,后人为纪念他随父御吴驻军此地,把这里叫做“八斗陵”,后称“八斗岭”,八斗镇名则源于八斗岭地名简称。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八斗镇的曹植文化遗迹,记录其开发及保护情况。
现状:山平塘干,曹植文化记忆将失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句话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曹植时的比喻,子建是曹植的字。相传,曹植死后葬在八斗,今有坟冢,亦说是衣冠冢,并树“陈思王子建之墓”墓碑,真伪无从考证。
在八斗镇南侧约150米处,一条蜿蜒的小道,两旁新种的草木,跨过三米多长的才子桥,曹植墓显见眼前。 “现在这个曹植墓是2015年新翻修的,以前的很多跟曹植有故事关联的地方都已经见不到了。”一位农忙的八斗镇村民告诉记者。
“这块地方原来就是‘笔架山’,相传是曹植用来作诗写字的地方。”顺着村民曹宗明的指点,记者来到位于八斗中学后面的“笔架山”原址,发现这里已被推平,成了菜地,只能根据几十米隐隐高出周边的坡际线,想像到笔架山原来的大小。
“这是砚台塘,后来又叫走马塘,听说是因为曹植的马晚上将这里的土运到‘笔架山’,周边人家听到马铃声,所以才叫做‘走马塘’。”记者看到,走马塘已经干涸,杂草丛生,有一半被盖上房屋,昔日美景难见。据了解,年轻一辈对八斗与曹植相关的故事已知道较少。
痛心:破坏严重,千余年井栏失窃难寻
在八斗镇街上,穿过一条狭窄小巷,记者来到这座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老井——三步两眼井。现场可以看到,老井周边的古迹破坏严重,据悉,三步两眼井建于公元209年,是曹植南下监军时驻扎在八斗时挖的。井呈圆筒形,内径五米,深二十米,井壁用狗头砖砌成,井西3米还另外挖有一口排污井。
“原来这个井栏特别漂亮,光滑得很,可惜被人偷了。”家住周边的王大姐惋惜地告诉记者。据描述,失窃的井栏有1800多年历史,青石材质,高30多厘米,由于多年使用,井栏边缘沟槽深有5厘米左右。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整条街都是吃这口井的水,靠这口井养活的。”说起这口老井,附近的村民们都很有感情。“以前都是用草绳拉着打水的,现在井栏丢了,以后估计也很难能找回来了。”自从4年前井栏丢失,八斗镇政府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便在老井井口周边装上了防护栏。
呼声:将曹植文化保护起来
“笔架山、砚台塘、三步两眼井等这些跟曹植有关的传说地方,都是祖祖辈辈八斗人民的感情所系,应该得到保护,都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曹宗明告诉记者,八斗镇从2014年开始,已经开始举办曹植文化节,逐渐重视起对于曹植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村民希望今后八斗镇可以真正将曹植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带动地方经济。